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章已經提到安德列耶娃。她
是列寧格勒工學院的教師,1988年3 月13日《蘇維埃俄羅斯報》發表了她的文章
《我不能放棄原則》。在文章中,她嚴厲批評了戈爾巴喬夫在1987年11月7 日紀
念十月革命5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嚴厲批評了當時的改革。此文引起了軒然大波,
贊成和反對安德列耶娃觀點的人針鋒相對,在媒體是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戈爾巴
喬夫讓《真理報》發表編輯部文章《改革的原則:思維和行動的革命性》,將安
德列耶娃的文章定性為“反改革勢力的思想綱領和宣言”。後來支援安德列耶娃
的聲音就逐漸消失了。
什莫諾夫是列寧格勒郊區一個小鎮的青年,曾經是改革的擁護者,後來對蘇
聯局勢的動盪和食品供應的每況愈下深感不滿,遷怒於戈爾巴喬夫本人,決心以
十二月黨人刺殺沙皇為榜樣,行刺蘇聯總統。1990年11月6 日什莫諾夫乘坐火車
來到莫斯科,在紅場附近的小旅館住了一夜,翌日紅場舉行十月革命53週年的慶
典和閱兵式。什莫諾夫將特製的獵槍藏在大衣裡,混進紅場的人群之中。上午9
點,戈爾巴喬夫等領導人從列寧墓方向走來,什莫諾夫掏出獵槍準備射擊之際,
即被已經注意他的克格勃人員制服逮捕。這個青年的刺殺計劃名揚成功,卻成了
一時舉世聞名的人物。
列寧格勒重新成為聖彼得堡
如果說,安德列耶娃和什莫諾夫都是列寧格勒曇花一現的人物,索布恰克卻
將自己的名字和列寧格勒的改變永遠地聯絡在一起了,雖然他後來的政治命運多
舛:在連任市長的選舉和國家杜馬代表的選舉中都以失敗告終,下野後被指控濫
用職權被迫流亡巴黎。但是,他主導列寧格勒的改名,他邀請自己的學生但又是
克格勃軍官的普京擔任自己的助手,從而在俄國曆史程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0年春夏之交,列寧格勒舉行了第一次市蘇維埃主席的選舉,列寧格勒市
民可以在候選人當中作出選擇。索布恰克挾其在人民代表選舉和人代會振臂一呼
的餘威,順利當選,從一個議政的人民代表進而成為一個大城市的行政長官。索
布恰克具有知識分子型政治家的特點,他思路敏捷,善於演說和鼓動,能夠直接
和人民對話並傾聽他們的聲音;他也善於在議會這樣的場合估計形勢,合縱連橫。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索布恰克是蘇聯反對派的一面旗幟。1990年11月7
日,民主派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反布林什維克的大規模示威遊行,他們的標語是:
“打倒列寧主義!”“打倒蘇共!”“十月政變是俄國的悲劇!”“葉利欽、波
波夫、索布恰克拯救俄國!”由此可見當時索布恰克在俄國政壇的地位。波波夫
後來當選莫斯科市長,葉利欽則統治俄國10年,索布恰克則主持聖彼得堡市政6
年,三人均在當代俄國曆史留下了自己的痕跡,當然分量和程度不同。而葉利欽
選擇的接班人,竟然就是索布恰克以前的助手,這不能不說似乎是一種宿命。
索布恰克已經積累了相當的政治鬥爭的建議,但是,當市長和做議員不同。
議員是“務虛”的,特別是當時蘇聯的人民代表,主要是就一些重大問題作出決
議,索布恰克以其法律的知識和口若懸河的政治鼓動能力,在人代會如魚得水。
但是成為列寧格勒蘇維埃主席之後,面對的卻是不同的局面,這是一個必須務實
的職位,是必須作出具體成績,必須能夠讓市民得到實惠。他不能像在人代會那
樣和其他精英聯合作戰,而必須有自己的班子,必須有可靠而能幹的助手。正是
在這個時刻,從德國喪魂落魄地回到祖國、回到列寧格勒的普京出現在索布恰克
面前。1990年年初普京回到故鄉後,回到母校謀到了一個職務:副校長的外事助
理,顯然學校當局認為他在國外的經歷有助於大學的對外聯絡,當然學校也瞭解
普京的背景。雖然克格勃的名字引起許多人不愉快的聯想,而且1990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