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易表現出以個性、自我為突出的形象特徵。
80後成長的年代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轉型、變遷的時代。在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行業都在進行市場化改革,各種價值觀在急劇變革。當80後長大成人後,要獨立承擔工作、生活的責任時,社會的劇變對年輕人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當他們還沒有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後,急劇的社會變化又進入了下一站。
80後一代成長於獨生子女家庭的優越環境裡,成長於中國經濟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成長於一個價值觀念逐漸多元發展的時代。在家庭、社會、時代的特色背景下,他們的生存方式、行為舉止以及發展軌跡也就形成了自身的顯著特點。正是在這種宏觀和微觀的環境中,80後一代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文化標誌”。
到2010年,對80後來說意義非凡,他們中間首次出現了30歲群體。對於“三十而立”的人來說,他們到底有沒有“立”起來?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職場人薪酬不高,恐懼家庭責任,不能承擔社會和家庭責任;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職場人在工作上力不從心,將近五成的人頻繁換工作,頻率達到每年一次甚至更多;近五成調查物件無房無車,且處於未婚狀態,這類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一些80後白領正在逃離大城市。
即使不透過調查,僅憑現實生活的經驗感受,都能夠意識到很多80後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瀟灑”和“任性”。在變革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同樣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思想等方面的多重壓力。
在21世紀前十年間,除了80後外,70後和90後也備受關注。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生在“文革”,長在改革,活在大時代。他們讀著王小波、瓊瑤,聽著崔健、竇唯,記著戰鬥英雄的故事,憑著一腔衝勁走向發展的道路。70後一度曾被認為是“憤青一代”,他們困惑著,同時也在拼搏著。在進入21世紀後,70後這一群體已漸漸成為主流社會的中堅力量,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章子怡、馬化騰、陳天橋、丁磊70後似乎已經不需要透過一些非理性的行為來詮釋和宣揚自我,他們已經用行動來展現和證實了自己的價值存在。
第二部分 第91節:尋樂(17)
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人被稱為“90後”。由於90後的人從懂事開始,就與網路相伴一起成長,網際網路與他們息息相關,網路生活已經使他們徹底開放,因此這一代人的生活帶有明顯的網路特徵。很多人都覺得90後是這樣的一代人:讀著火星文,聽著韓日舞曲,玩著勁舞團;還時常拍個俯視45度、瞪個大眼睛、嘟著嘴巴、穿著哈韓版衣服的大頭照,並給自己取名“非主流”;腦海裡單純而天真地想象與期待自己能馬上成為明星,著裝奇異,說話發嗲,走著另類的路線
雖然“70後”、“80後”、“90後”這三代人都有各自的特徵,但他們基本上都成長在改革開放這個大時代背景下,過著富足、幸福的生活,並且多數都出生於獨生子女家庭,都趕上了網際網路時代。所以他們的成長環境並無二樣,在心靈、行為上也沒有太大的區別,還有一些諸如叛逆、另類、敏感等方面的共同特徵,因此他們應該都屬於同一個大時代的人。
70後的“憤青”、“迷失”也罷,80後的“悶青”、“自我”也罷,還是90後的“幼稚”、“叛逆”也罷。只是因為時代與環境變了,他們都只是各自適應時代和環境的一代,也只是自然成長的一代。
很多時候,說某一代人另類、個性、自我或者垮掉,並不能用觀其一生的視角,而是擷取他們青春年少的那一段來說事,這樣與其說是一代人的特徵,不如說是人生某一個階段的特性。
如果回溯,在20世紀80年代,關於“60後”也曾經同樣是個“話題”。那時也有許多人認為,經歷了“上山下鄉”與“文化革命”的這一代人,是“被耽擱的一代”,對於這一代人的知識與閱歷能否為他們承擔“薪火相傳”的使命表現出普遍的懷疑。然而,十幾年後事實證明,這一代人自然而然地成為中國各行各業的脊樑,也沒有人對他們的能力再表示出異議。在20世紀90年代,70後也被拿出來說事,說他們是迷失、垮掉的一代,甚至到了“不與70後交朋友”的地步,可是進入21世紀後,70後是不是像當年長輩們所擔憂的那樣已經垮掉了呢?如今被媒體和輿論熱炒的80後也曾是西方當年寄希望於“和平演變”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