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原文

學問之事,以日知月無亡為吃緊語;文章之事,以讀書多積理富為要。

讀書之志,須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學。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學問,以每日增長新知而不忘記為關鍵;文章,以多讀書多懂道理為關鍵。

讀書的志向,一定要困而勉之,奮發向上。

◆原文

讀書窮理,不辨得極虛之心,則失自窒矣。

不能主一之咎,由於習之不熟,由於志之不立,而實由於知之不直。若真見得,不主一之害心廢學,便如食烏啄之殺人,則必主一矣。不能主一,無擇無守,則雖念念在四書五經上,亦只算遊思雜念,心無統攝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讀書求理,不讓自己的心地保持虛空,首先就是自我堵塞了。

不能守一定之理,是因為練習得不夠熟練,志向沒有確立,而其實是因為所獲取的知識不真實。如果知道了真,就會知道不守一定之理的害處,就如吃烏啄殺人一樣,這樣就一定能守一定之理了。不能守一定之理,就會既無從選擇,又無從把守,那麼,即使把心念都放在四書五經上,也只能稱得上是遊思雜念,這是因為沒有掌握能把心統攝起來的東西。

◆原文

竊經心專一經,不可泛鶩。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第二部分:學 問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 缺一不可(2)

●解讀

我認為一定要專注於一經,不可泛泛而讀。讀經以研討義理為根本,考據只是枝節。讀經需要掌握一個“耐”字訣,一句話沒有看懂,就不看下一句;今天沒有讀懂,就明天再讀;今年不精通,就明年再讀,這就是所謂的“耐”。讀史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設身處地,每讀到一處,就好比自己正與當時的人在對答應酬。不一定要把每個人都記下來,只要記住一個人,就好比與這個人相接觸;不一定每件事都要記下來,只要記住一件事,就好比自己親身經歷這件事一樣。讀經以明理,讀史以知事,除了這兩者,此外沒有什麼可學的。

◆原文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至於有志,有恆,則諸弟勉之而已。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則自己不甘心為下流;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滿自足,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人;有恆心則沒有成不了的事情。這三件缺一不可。各位弟弟現在對於有見識不可速求,至於有志向,有恆心,則希望你們能勉力而行。

※詳解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讀書歷來極為重視,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讀書,不讀書的人就是愚笨、賤鄙的。

曾國藩一生最輝煌的成就雖是軍事,但他的愛好讀書也是為時人傳誦的。從曾國藩一生讀書的經歷來看,他在道光十五年入京參加會試前,讀的是“子曰詩云”,習的是帖括制藝,眼界不廣,學識不寬。會試報罷,暫留京師,開始涉獵詩、古文,尤好韓愈的文章。第二年會試又報罷,他買回一套二十三史,孜孜細讀,將近一年。這才使他的學識逐漸開拓。道光十八年入翰苑後,清閒少事,他更勵志學習,廣泛閱覽,且勤作筆記,分“茶餘偶談、過隙影、饋貧糧、詩文抄、詩文草”等5門,手抄筆摘;加上他在京都有不少良師益友,切磋扶持,不間時日,因而學識大進。可以說,京宦12年,是曾國藩後來成為一代大儒的堅實的奠基期。

12年中,曾國藩博覽經、史、子、集。道光二十二年,他“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所訂“日課”十二條中,也有“讀史”一項。他讀得最細的,是《左傳》、《國語》、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道士技能

道士技能

一米八
遊戲 完結 142萬字
海棠無香

海棠無香

淘氣
遊戲 完結 13萬字
清殤·夜未央

清殤·夜未央

一米八
遊戲 完結 50萬字
步步為贏

步步為贏

不言敗
遊戲 完結 53萬字
大唐魔法師

大唐魔法師

冷如冰
遊戲 完結 150萬字
客廳裡幹女友的表妹

客廳裡幹女友的表妹

連過十一人
遊戲 完結 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