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這新的結構中,國營農場(在1955 年底有33 偽個)只起了引導作用,以解決該地區的技術問題,並吸收大約26 所農科院校的畢業生參加工作。機械化農業除在東北新開墾的地帶外,仍是遙遠將來的事。中國農業計劃的中心不是蘇聯的拖拉機站,而仍然是農業合作社。每個村成立一個或兩個合作社,它們是村民生活的新中心,承擔當地的公共工程專案和從事福利活動,這些在帝制時代是士紳領導階層份內的事。以前按照傳統由大家族裡有功名的儒生(思想保守並且往往是上層剝削者)來發起修廟、架橋、辦學和從事慈善事業,現在則由當地合作社或集體農莊主席(他們通常是由黨派來的熱情工作者)發動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照顧老人或改進村裡的醫藥衛生。命令指示是從上頭髮下來的,但實際措施必須由村這一級來制定規劃,如採用水泵和新式犁,辦識字班,開會搞運動等。
1956…1967 年宏偉的12 年農業計劃,也在村這一級提出了光明的前景:引進文化娛樂設施(廣播站、圖書館、電影院),消滅各種疾病和水災早災,廣植林木,使勞動力充分就業。主要是透過充分就業(過去從未做到),這項計劃滿懷希望地設想在每公頃土地上每年投人即的個工作日,把華南產量提高一倍,把全國產量提高一半。同樣雄心勃勃的是控制黃河的長期計劃,在主流上修建46 個“階梯式”攔河壩,加上水力發電和綜合利用計劃,以灌溉華北大部地區。
對於剛學文化的農家子弟來說,這充滿著信心的遠景無疑是令人鼓舞的。對於持有懷疑態度和反對意見的人,則有明白宣佈的“勞動改造”方針。同時規定了糧食定量供應和強制按定額交售商品糧的辦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
由於銀行和工商業實行國有化,由於政府收買企業股票使其變成公私合營,由於歷次運動使企業主筋疲力盡並實際上成為國家僱員,按照蘇聯方式強制訂出的工業發展計劃的準備工作也已向前推進。1953 一1957 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經過兩年半的試驗、訓練技術人員和設立統計機構之後,才最後公佈的。它在1955 年7 月被宣告為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正式取代了到1953 年為止的新民主主義。在1600個各種主要建設專案中,約有7 加個將是工業方面的(其中包括1953 一1954 年發表的將靠蘇聯的援助開始建設的156 個專案)。在儀義幻個小型工程中,有2300 個將是工業方面的。新的工廠將製造拖拉機、卡車、發電機、船隻以及供重工業用的原料和裝置。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將達2 萬人,其中將有1 / 3 是工程師。
工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及農業之服從於工業,這在1955 年宣佈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標中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鋼要增加兩倍,電力和水泥一倍,機床兩倍以上,但棉織品的增產規定不到一半,穀物不到1/3。換言之,工業只有在農民減少他們消費的情況下才會增長。集體化使農民陷人困境;透過有利於工業的價格控制,農民的產品除了直接交納穀物和稅收外,還會間接地從他們的手裡取走。製造出來的消費品將同農產品進行交換。可是,正如在中國戰爭時期人比武器便宜一樣,中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也必須強調實施投資少而勞力多的工程專案,如修建防洪堤壩和灌溉渠。豬的頭數會增多好幾倍,以提供肉食和肥料,但如化肥之類的生產則要受到限制。與此同時,資金投放將集中於重工業,其投資額為消費品輕工業的七倍或八倍。
這時在中共中央委員會里佔統治地位的毛派熱情家,把反對他們政策的“右傾保守主義分子”打了下去,要求“大躍進”,認為這將從心理上解放人們的生產力,並透過工人小組之間開展勞動競賽運動之類的鼓舞手段,立即“多、快、好、省”地增加生產。這種強制實行的工業化運動終於使中國人民國民生產總值的30 %左右流入政府渠道,使政府將其1 / 4 左右用於國防,1 / 4 用於行政和社會公用事業,一半用於投資。到1957 年為止,中國在這一時期的工業發展似乎是很快很充實的,是亞洲所有不發達國家中最快的。1956 年,鐵路網伸展到西北,伸展到外蒙,以便同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相接;又伸展到新疆,以便通往俄國的中亞(但最後並未接通)。這些鐵路線的修建再伴之以移民,開發了西北乾旱地區以利於礦產的開採,並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強了漢族對內蒙和新疆的重新控制。
同時中國在經濟上對俄國的依賴已經顛倒了它的外貿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