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4/4頁)
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福建已經變為非常重要的行業。謝枋得(1226—1289)在一首詩裡感謝有人送他棉衣做禮物,說福建是一塊福地,因為棉花在那兒生長得好,八口之家的農戶種一千株棉花就可不再害怕貧窮。宋朝末年,朝廷在江南一帶徵收棉花充當布稅。
第八部分:女紅女紅 3
棉花脫籽技術的改進刺激了棉花種植的推廣。王禎記載,在他的時代,用弓子各從對面軋的舊式的、令人不滿的老方法被用滾軸製成的脫籽機取代。一個女人,黃道婆,把當時最先進的棉花加工技術帶到江南地區,這個傳說流行已久。按照陶宗儀(創作活躍期1300—1368)的記錄,土壤貧瘠的松江(江蘇)某村,到13世紀末棉花已成為主要作物,種棉者用手軋棉籽。黃道婆從海南島來到那裡,帶來更好的紡紗、織布裝置,同時還引進了軋棉籽技術;她就這樣改進了地方經濟,陶宗儀寫道,人們修建了黃道婆祠紀念她。換句話說,在社會性別十分明確的紡織業領域,女人的創舉使她成為女英傑。
紡棉花比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