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頁)
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月30日,正在圓明園裡辛勤工作的道光皇帝看到盧坤的這份奏摺時,批了8個字:所辦甚妥,所見亦是。
值得感慨的是,直到這時候,大清朝的統治者依然保持著足夠的自信。但是在這個年代,這種自信已經成為愚蠢的象徵。愚蠢不是因為智商不夠,而是因為眼光太低。此時的大清朝,在已經經歷過工業革命的西方世界對比下,已經成為一座很大也很深的井。道光皇帝自然就是地位最高的井底之蛙。
日本軍艦撞沉〃洋務運動〃(3)
當道光皇帝提起御筆批下那8個字時,英國軍艦已經〃宣戰〃了。
但這位坐在京城的皇帝在數天後終於收到廣東的奏摺:英艦強行駛入虎門,直逼黃埔,轟擊炮臺,水師竟不能擋
從此,這一敗勢在後來的中外近百年的戰爭中,一直延續,包括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八國聯軍北京燒殺搶掠。
這些戰爭中,讓清政府感到空前觸動的是鴉片戰爭,讓中華民族最為沉痛的是甲午戰爭,讓中國人最為無地自容的是八國聯軍的佔領北京。
每一次戰爭的結果,都暴露了統治中華大地的這個政權已經百病纏身,並引發民間和政界的自救行動。
鴉片戰爭之際,在清政府看來,比外患更嚴重的是內憂,那就是席捲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內憂外患之下,清政府發起了自救行動,也就是發起於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改革開放〃。
中國歷史走到此處,我們不妨暫時打住,看一下中國的東鄰——清政府發起洋務運動的時候,日本在幹什麼?
日本與中國同是西方商船和軍艦的目的地,但日本的危機要比中國晚大約15年。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理將軍艦開進浦賀港口。次年,日美簽署《日美親善條約》。數年後,日本相繼與俄國、荷蘭、英國法國締結條約。日本的民族危機到來,已經是1860年代的事情了。
也就是說,清政府在遭受一番打擊後開始自救的時候,日本的民族危機才剛剛開始。在面臨淪為列強殖民地危險的情況下,日本也開始了自救行動,剛開始是〃尊王攘夷運動〃,接下來則是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在時間上處於同一時期,但結局迥然不同。前者是以政治改革謀求富國強兵,後者則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下,〃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就是輸入技術,發展軍事和經濟。
有人將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與洋務運動進行過對比。發現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並把洋務運動稱為晚清的〃改革開放〃。二者在技術操作層面確實有相似之處,都是利用〃後發優勢〃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填補中外之間在〃物質文明〃層面的落差。
不過,在洋務運動正式開始之前,曾經有一段〃思想啟蒙〃運動,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些思想產生的過程。
大致看一下洋務運動(1861…1895)——這項偉大的改革開放事業是如何進行的。
當太平天國運動引發的政權危機和鴉片戰爭所導致的領土危機交織在一起後,朝廷認識到,內亂的危害更大。解決內亂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入洋人的堅船利炮。所以,辦理洋務的能臣,多是有〃剿匪〃經驗的地方官員。
在清政府中,推動洋務運動的一批貴族和官僚被稱為洋務派,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
日本軍艦撞沉〃洋務運動〃(4)
洋務運動開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以奕為首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辦理外交事務為主,同時辦理以自強、求富為內容的洋務活動。
前面說過,1850年代的大清朝已經徹底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所以洋務運動目的就是緩解這種窘境,以拯救危局。
攘外必先安內,是當權者必然的邏輯。因此,洋務運動的開端便以向洋人購買和自己模仿製造洋槍洋炮以鎮壓農民起義的形式開始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多是在內政已經壞到接近政權崩潰的時候,才有自上而下變革的衝動。這種變革,都是修修補補式的,都是為了應付當下危機的被動之舉。
洋務運動的開始,就是製造〃現代化〃的武器。希望製造出來的槍支彈藥,像手術刀一樣,能夠切除帝國身上的腫瘤。
1861年,曾國藩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