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日及稍後,宋廷省出省札,“令岳飛先次遣發軍馬迴歸”鄂州,本人由舒州往“行在”臨安府“奏事”。四月下旬,岳飛到行朝時,韓世忠和張俊已早到六七日。宋高宗、秦檜及其心腹王次翁等十分焦急不安,只是成天用美酒和佳餚招待韓世忠和張俊,拖延時日。岳飛來到後,宋廷一面繼續在西湖為之舉辦盛筵,一面卻連夜起草制詞,發表韓世忠和張俊任樞密使,岳飛任樞密副使,留朝任職,明升暗降,削除兵權。宋朝歷史上第二次“杯酒釋兵權”終於實現了。岳飛保留少保的階官,其兩鎮節度使的虛銜和宣撫使、招討使、營田大使的實職同時撤銷。
鎮守西京河南府的李興軍,屢次挫敗金將李成的反撲。李成無可奈何,請求完顏兀朮(宗弼)增援了大批軍馬。紹興十年九月,李興因眾寡不敵,放棄河南府城,轉移到永寧縣白馬山寨。李成在冬季圍攻山寨,李興揮兵夜焚敵營,一直追殺過洛水以北十八宋裡,直至福昌縣三鄉鎮(今河南三鄉),連戰克捷,李成逃竄,奔回河南府。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六月,李興組織幾萬軍民南撤,在大章谷打退金朝幾千騎兵的邀擊,歷盡艱辛,直抵鄂州。宋廷命李興擔任左軍同統制,成為牛皋的副手。
梁興、趙雲等人聞知大軍班師後,不肯渡河南撤,仍在大河以北與金軍作戰。他們轉戰各地,在大名府、開德府一帶,擷取了金朝山東路的金、帛綱,河北路的馬綱。梁興、趙雲等人出生入死,迭挫強敵,飽經磨難,在紹興十一年或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初,殺回鄂州。
河北抗金義軍控制下的冀州和北京大名府,也相繼被金軍攻破。
王忠植所率抗金義軍,奉川、陝宣撫司之命,轉移至陝西,解救被圍的慶陽府(治安化,今甘肅慶陽縣)。他率部途經延安府(治膚施,今陝西延安市)時,不幸被叛將趙惟清所俘。金軍將王忠植押到慶陽城下勸降,他大聲疾呼:
“我河東步佛山忠義人也,為金人所執,使來招降。願將士勿負朝廷,堅守城壁,忠植即死城下!”
金朝元帥右監軍完顏撤離喝(杲)大怒,王忠植披襟高喊:
“當速殺我!”
遂慷慨就義。
北方很多愛**民臨危不懼,以“勿負朝廷”互相勉勵。然而宋高宗和秦檜控制下的宋廷,卻置故土遺民於不顧。北方廣大的抗金義軍,因缺乏正規軍的支援,與金朝軍力對比懸殊,終於陷於失敗。
第四節三援淮西
金朝都元帥完顏兀朮(宗弼)在紹興十年戰爭的最後階段,得到便宜,又趾高氣揚起來。紹興十一年春,他以重兵突入淮南西路。由於以往戰事中的損兵折將,此次金軍入侵,名為十三名萬夫長的編額,其實只有九萬餘人,兵勢非復往年之盛。
宋朝在淮南西路有三支大軍,淮西宣撫使張俊有兵八萬人,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有兵三萬人,淮北宣撫判官劉錡有兵約二萬人,總兵力超過其他各大戰區,完全足以抵禦金軍的進攻。但是,宋高宗每逢感到軍情緊急時,最急需的將帥還是岳飛。一道道金字牌傳遞的急件,如星飛電馳,直髮鄂州的湖北、京西路宣撫司。宋高宗在手詔中用盡了甘言美語,“卿忠智冠世”,“朕素以社稷之計,倚重於卿”,“破敵成功,非卿不可”,“朝夕需卿出師之報”。驚慌失措的神態,躍然紙上。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岳飛恢復故土的希冀,似乎又有點死灰復燃了。他在宋高宗手詔下達之前,就上奏請求“令臣提軍前去,會合諸帥,同共掩擊,兵力既合,必成大功”。二月四日,岳飛又連發兩奏,說“虜既舉國來寇,巢穴必虛,若長驅京、洛”,“勢必得利”。這當然是出奇制勝的上策,中**事史上早有“圍魏救趙”的成功戰例。雖然金將李成帶領一萬五千多人駐守蔡州,也決非是岳家軍的對手。但是,岳飛素諳宋高宗的脾胃,估計到皇帝決不會接受此策,故又於當日第二奏中提出了中策。他說,“虜知荊、鄂宿師必自九江進援”,“乞且親至蘄、黃,相度形勢利害,以議攻卻”,“貴得不拘,使敵罔測”。岳飛認為,本軍若改由蘄州和黃州一帶渡江,出敵不意,或可收腹背夾擊之效。
果然不出岳飛所料,宋高宗看到“長驅京、洛”的奏章,當即回絕:“備悉卿意,然事有輕重,今江、浙駐蹕,賊馬近在淮西,勢所當先。”
宋方有楊沂中、劉錡兩軍,另加王德所率行營中護軍的一部分,參戰兵力估汁在十萬上下,比金軍佔有優勢。雙方接戰後,金兵依舊用左、右翼柺子馬奔突進擊,宋方的步兵揮長柄大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