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們省了,還在乎這點小錢!這也是鄭和下西洋如此壯舉最終不得民心,失敗再失敗的根本。
所以;直至正德以前;明王朝在朝貢貿易中沒有稅收。
成化以後;違禁私出的大海商時有所見。他們在海外走私貿易中獲利甚豐;因而走私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令明廷防不勝防。這使得正德認識到;與其讓他們偷偷摸摸地進行走私貿易;還不如向他們徵些稅好。於是明代海關在正德時便開始有了稅收。
稅收的方式就是抽分。最先的抽分比例直接來個一半。這個稅率可是夠大的,直接分去一半,最後也是慢慢減少,直到了百分之二十。
本來大明這種制度好好的。沒有了閉關鎖國之策。歐洲那邊與大明的貿易也開始起來。一切向上正常的軌道發展下去了。但又來了倭寇這種極其令人討厭的生物,嘉靖二年(1523);寧波發生了兩起日本貢使“互爭真偽”的“爭貢之役”; 這一役使很多無辜的大明軍民被殺或被擄,‘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輕中國心矣’。致使沿海震動。
嘉靖帝‘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於是;浙江、福建兩市舶司皆被罷撤。廣東市舶司雖未被罷掉;但為了禁絕私商前來貿易惹是生非;所以連朝貢貿易也一律禁止。
這一階段的關稅也畫上了句話。朱由校不得不說,日本人害中國不淺矣!
而後,到了隆慶帝即位,因‘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的教訓;即位後馬上宣佈;准許在福建漳州部分開放海禁:“隆慶改元(1567);福建巡撫都御使涂澤民清開海 禁;準販東西二洋。”〔10自然;隆慶開放還有若干侷限;例如;海商不得前往日本;不得販賣銅鐵、硝、磺等違禁品。
那時的大明就已經由政府組織了抵制日貨的高明舉措,唉,朱由校也不知道後世的同胞們是不是還堅持著抵制日貨呢。
而後就是各沿海的市舶司,以及更多的機構出現了。
制度是有了,但怎麼收上來、誰來收稅、逃稅等等問題就不斷的出現,真實的收到國庫裡這個問題的確是讓人商腦筋。
萬曆時對從萬曆二十二年(1594)起;由福建各府輪流派出官員一人到月港督餉;以防隱欺。萬曆二十七年(1599)稅使入閩;月港的關稅遂由宦官監領。萬曆三十四年(1606);宦官停止監領月港關稅;(這一點前文裡提到過,就是礦監、稅監,但很可惜,萬曆帝幹不過大臣。)改由漳州府每年派出官員一人;管理徵稅事宜。督餉館的設定一直維持到現在。只是到了崇禎時;天下動亂不已;月港衰敗;無多少餉稅可徵;督餉館才隨之關閉。但督餉館每年上交的也是二萬餘兩而已。
而海關收入的另一機構就是廣東市舶司,這個機構更乾脆,直接搬到了澳門,最終來了一個包稅制度——歲輸課二萬金。
海上的利益之大難以想象,所涉的關係網更是盤根錯節,有矛盾也有結合,什麼官商勾結、亦商亦盜,各種規則、潛規則均是不斷的,邊打邊做生意,好一派熱鬧的光景。
但這裡面有一個關鍵點,不過所有的人都不希望海上的事情讓皇上知道了,一旦讓皇上把手伸過去,那後果不堪設想。
皇上從再任袁可立復任萊登水師,再到成立萊登水師親軍,這手伸的是越來越長。這對東南商家可是一個不好的訊號,如果讓皇上與東南沿南的海上霸主——荷蘭,或者葡萄牙打起來,誰勝誰敗問題不論,但戰後,皇上肯定不會放過大海,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人極力的阻止。
有的竟然提出了一個好笑的藉口,那就是戰爭一開,這海關的收入可就沒了。
這個說法差點沒讓人給一頓的打死,幾萬、十幾萬兩的收入對於萬曆帝是個錢,對當今皇帝來說那算個毛啊!
沒有在海商上撈到好處的當然無所謂了,反正利益再大也落不了一文錢在他們的口袋裡,但看著別人賺錢而自己只能幹看著,這心裡難免的不舒服。憑什麼啊,大家一樣的品級,你就能吃著山珍海味,我就得乾乾的靠著那點小油水。
所以朝堂上吵的也挺熱鬧,一個個都是為國為民的模樣,從治國到民生,講事實擺道理,爭吵的不亦樂乎。
利益是唯一的原動力,幾個東南沿海利益相當之重的大臣,吵的更是相當的賣力氣。而黨派之爭在裡面更是顯示而出,江西派的不服江南派,齊黨不讓楚黨,為什麼爭?還不是爭一個利字嗎?
現在的朱由校有點當裁判的感覺,看著大臣們相互的攻擊。但現在沒有時間與他們玩遊戲,西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