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孫承宗說出了不得不戰的原因,更加說明了大明的優勢所在,此戰他信心相當的足。
就在群情洶湧之中,朝堂上開始朝議此次的天主教事件。起先沒有人知道詳細情況,但現在竟然嚴重到了就在天津衛,距離京城已然不遠了。
大臣們之中多有與天主教接觸的,去年之時,李之藻就親自找過他們,但這樣的事情哪裡是他們可以動搖皇上的。現在更沒有想到一個萬里之外的宗教,竟然強勢如斯,要堵住大明的門上來打,這真讓人接受不了。
此戰主和主戰的當時就在朝堂之上吵了起來,主和的當然不僅僅是為了不想讓兩面開戰,他們為的不是別的,為的是海上的利益。(未完待續。。)
第803章大明關稅
第803章大明關稅
海上利益之大,是讓人無法想象的,但可憐的大明所有的海洋貿易,還是以著那可憐的‘朝貢’為主。大明仗義,仗義到了這處海洋貿易屢屢吃虧的程度。大明的產出,對於諸國的民生需求量相比,是供不應求的。大明朝廷不做,民間主動的承擔起了這個責任。
這些海商們靠著信風,每年都可以出海在自己的交易線上幹一二趟。帶上大明的特產出發,再帶來海外的特產回到大明來出售,獲利之豐讓人無法想象。有的航線上還有一船貨半船銀的傳說,讓人聽說就饞涎欲滴,比如生絲到日本的線路。
現在的大明可是沒有海關稅之說,可以說完全就是隨便走私,這讓東南的許多商家有了相當大的收益。至於海上的幾番勢力,他們也是知道的,甚至許多的海商都需要買年票、月票這種可保平安的‘保護費’。只要插上特殊的旗子,讓透過的諸盜地盤時,就可以平安了。
他們可以忍受這些盤剝,因為這些盤剝比起朝廷的稅收來可要少的多了。
大明海關稅制並非象後世所說的根本沒有,那是相當的胡說八道的,別的不說,就大明各位皇上愛財的程度,怎麼可能會放棄這一塊重要的收入來源呢?
大明海關稅經歷了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正德以前為第一階段;海關無任何稅收;正德、嘉靖年間為第二階段;徵收20%的實物稅;隆慶開放後為第三階段;進出口稅制逐步完善;由抽實物改為抽銀。
明朝初年;朱元璋鑑於“海疆不靖”的現實;擔心張士誠、方國珍的海上殘餘勢力捲土重來;也為 了防備倭寇的騷擾;便實行了嚴厲的海禁政策。正所謂“明祖定製;片板不許下海”。
另一方面;大明又需要“萬邦來廷”;以樹立自己“代天行命”的天子形象;所以朱元璋剛即位;就遣使四出;“廣加招徠”;要周邊國家“稱藩納貢”。於是;各國便借“朝貢”之機;與明王朝進行有限的物品交換;這就出現了所謂“朝貢貿易”。
明廷專設有市舶司就是為了朝貢貿易。而設立市舶司的職能和目的相當清楚;即“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釁隙也。”所謂“抑奸商”;就是禁止私人海外貿易;所謂“俾法禁有所施”;就是海禁政策得以有效的實施。
再加上,咱們大明的大方。所奉行的是“厚往薄來”政策, 即為了與“天朝上國”的皇帝身份相符;回賜物品的價值都遠遠大於貢品的價值,到了明成祖時更在此基礎上再來一個‘加厚’,所以朝貢貿易根本就是賠錢買賣,又哪裡來的收稅之說。
而在貢使的使團中;有許多商人;都挾有大量私物。他們自然都以謀利為目的;除在會同館和市舶司交易外;還在赴京途中或別的地方違禁交易。明廷對這類違禁之事大都予以寬宥;而且也不予徵稅。
鄭和下西洋的推動;來明廷朝貢的國家和地區迅速增加到30多個。鄭和下西洋回國時;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使團隨鄭和來華。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時;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使團隨鄭和回國。這真是前所未有的盛況。
在這種情況下;外國使團在中國的貿易量自然也就很大了。明廷不僅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而且一律免稅;致使“歲時頒賜;庫藏為虛”;成為國家一項沉重的負擔。
因此;一些大臣屢次嚮明成祖奏言;至少應對貢使的附帶私物徵稅;但皆被明成祖拒絕。明成祖那邊估計是出於尋找建文帝的原因還是腦子上鏽,直接以“商稅者;國家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 何?而虧辱大體萬萬矣!”徹底的拒絕。
這話說的多大氣,海關稅能有多點錢,我連海上來來回回的船票都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