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2/4頁)
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逸王那找補回來。解決了這一樁,其他屬地調動問題就不用五方全都出動,私下裡協商就成。
安王將陝西的一部分出讓,自然也得到了莊王的補償。自此,屬地問題搞定,安王就看著文昌帝在那折騰。沒辦法,文昌帝的地盤最富庶,和其他四個勢力都有接壤的地方,特別是莊王,離新確定的中央行省有段距離,安王讓出了陝西的一部分,更多地方則要文昌帝出,因而屬地調整起來很是麻煩。
好地換孬地,誰都不樂意,即使補償的面積更大,實際上還是文昌帝更吃虧一些。都已經坐在一起和談了,又是文昌帝提議的,那他只好摸著鼻子受了。
文昌帝心裡也苦,他原先轄下的疆域,有直通邊關的,後來戰爭持續時間長了,邊關太遠,他有些照顧不到,不得不捨棄,按理,他不用受到敵國的侵擾,該當高興才對,只是形勢比人強,文昌帝要面對的是其他四個兄弟的聯手發力,雙拳難敵四手,再打下去,估計他最先討不了好。文昌帝的勢力最強,想要停戰,只能由他起頭。
屬地調整完畢之後,接下來就是中央行省官員的安排。每個勢力屬地官員自行負責,中央行省的官員沒有直接管理權,只負責草擬政策,兼管理各屬地上繳的三分之一賦稅,用來對外戰爭和賑災以及發放中央官員的俸祿。賦稅上繳比例暫定如此,若有緊急情況,則視情況而定。
這樣分配,對文昌帝比較不利,這邊有了損失,當然要從其他地方找補回來。文昌帝轄地在錦朝中部,不與任何國家相鄰,想要通商,必須透過其他兄弟的屬地,利益交換就是收取的入關費用大為降低。
安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其他四個兄弟屬地都臨海,唯他不是。放棄海上貿易這麼一本萬利的生意,他也是心有不甘,同他們商談之後,入關費用沒有文昌帝那麼優惠,倒也減了幾層。
無論到了哪裡,人口都至關重要,這就牽扯到戶籍問題。中央行省單獨立了個戶籍司,不止管理中央行省的人口,每年還要下派官員挑選一部分州府徹查戶籍。有多少人口都擺在檯面上,五方勢力聯合,才不至於像窗戶紙那樣一捅就破。
當談判進入尾聲時,一項項政策出臺,首先,國家名字沒變,仍是錦朝,其次,文昌帝不再稱帝,改為原先皇子時的稱呼——靖王,為他治下唯一的親王,其他的王爺稱呼都自動降一級,王爵降無可降則這一代不變,待遇仿照之前的品級。皇后之類后妃,統一將皇字改為王字,品級不變。
自此錦朝分為五個郡,莊王封地——錦陽郡,靖王封地——錦文郡,壽王封地——錦山郡,安王封地錦安郡,逸王封地——錦嵐郡,五郡之間逐步開始解開封鎖,貨物流通重新啟動。
季宣和以為他走這一趟就是來當擺設的,他都開始收拾行囊準備打道回府了,臨行前,安王派人將他叫到了跟前。雖然有些出乎意料,季宣和卻很快就釋然了。像安王這樣執掌一方的人,怎麼可能叫他過來充當一個木頭樁子而沒有其他的動機?安王日理萬機,他沒這個閒工夫做這些無用功。
☆、74|3。22
這次歷時近三個月的談判,無論是安王等各郡王爺,還是隨行人員,都沒有帶家屬。除開安王他們之外,其他人就連伺候的下人也是儘量精簡,季宣和身邊就只跟著邱成,一些雜事都由安王府的婢僕負責。
安王在瀚州城住的是個五進的宅子,帶來的隨行人員雖多,倒也還算住的開。季宣和在隨行人員中算是比較特別的,至少其他人是這麼認為。認真說起來,其他人這麼認為也無差,季宣和會跟安王扯上關係,本就是安王一手促成。
就像當初季宣和猜測的那樣,他會被調任到西林縣任知縣,就是安王從中插了一腳。之前同季宣和兩次巧遇的老伯,就是安王的堂伯齊王,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季宣和同安王之間就像兩條平行線,應該毫無干係才對。
事情就是那麼巧合,齊王在調查季宣和時,有次正看手下上報的訊息,無意間被安王撞見。這本不是什麼需要避人耳目的事情,齊王就隨口多說了幾句,不然的話,真要是密談,齊王哪會這麼沒有防備?也不知觸動了安王哪根神經,自此對季宣和起了興趣。
安王封地主要在甘肅,那邊氣候相較康平縣,自是要惡劣不少。齊王聽堂侄安王說要將季宣和調往西林縣,他無可奈何,只是提了些條件,畢竟季宣和給了齊王兩次方便,雖說都是些順手而為的小事,那他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季宣和即將到手的富庶之地知縣被人頂替,事情已成定局,齊王只能多為他爭取權利。
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