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管怎麼樣,從我們後人的角度來看,武宗雖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點也不糊塗。即使有什麼荒唐事兒,可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卻都還算是不錯,細細品味,總能感覺到那一些荒唐的建議中,調侃朝臣的意味,甚至有些還有些故意的痕跡。武宗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大敗蒙古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這些都是正德年間大事。從他這些手筆就能看出,這個皇帝,其實很有些手腕,不管怎麼折騰,似乎這大勢從來都捏在自己的手裡,所謂的婦人之仁,更是從未看到過,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
或許他太年輕,或許是太孤單,他總是用一個個的鬧劇來讓整個場面熱鬧起來,這樣帶著一種慣性,一種病態的思維掌控著這個帝國,這才是他最終英年早逝的真正緣由。
或許他也曾懷疑過那些文官,或許也知道這些人心裡的打算,只是他或許真的對生命已經沒有了留戀,在最後時刻,用最鎮靜的方式留下了最後的遺言,孤獨的離開了這個讓他感覺無趣的世界。
王大寶是可憐這個皇帝的,看了太多太多野史,看了太多太多所謂的密檔,他很清楚的感覺到,這個皇帝在父親在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幸福,怎麼樣的快樂,怎麼樣的孝順,可是當他猛地失去那被他當做永遠不會倒塌的大山的時候,那種惶恐,那種孤獨,那種茫然失措,又是那麼的淒涼,那麼的無助,那個時候的他,甚至還沒有開始跟著父親學習上朝,這樣的一個小皇帝,他能相信誰?能怎麼辦?或許那時候宦官當權就是這樣特殊情況下無奈的選擇了,更不用說在他的生活中,宦官,就像是親人一樣值得信賴,他的父親就是靠著那些宦官宮女保住了命,等來了轉機,他就是從小被這些人服侍著長大,總比那些朝臣更值得信賴。
王大寶嘆息著,這就是從小身處深宮的悲哀。
☆、第89章
很多人不喜歡明朝,認為這個朝代產生了太多奇葩的皇帝,可是我們卻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奇葩皇帝,或許對於皇帝這個職務不是太盡職,卻好歹也算是做到了一點,那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先遺訓從未違背。
另外從歷朝歷代對戰草原民族的戰績上來講,這個王朝也值得讚許,是少數幾個在對外戰爭中,佔有優勢的國家,即使最後滅亡,也是滅亡在國內起義中,英宗年間雖有土木堡之敗,卻也有正德年間的戰勝作為彌補,曾孫子很給他長臉,有沒有!所以明朝也算是一個戰鬥力強的朝代了。
這樣的朝代,王大寶覺得自己去拯救是絕對值得的,是他必不可少的責任,只是他對於政治實在是不熱衷,也沒有那麼多的腦細胞去和這些政治人物周旋,所以他能做的就是直接走我們的特色戰略,農村包圍城市,從基數最大的百姓開始改變。
至於優先照顧邊軍?這倒是沒那麼必要了,別看正德有些不著調,可是既然他都能自己當將軍打仗去了,那麼怎麼想都能知道,這朝廷裡的人就是這在想苛刻也不成了,總不能自己找死吧,這明朝可沒有不殺士大夫的說法,所以這一段時期,或許是明朝中後期裡頭,邊軍日子最好過的時候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那些兵將們對這個胡鬧皇帝才那麼的忠心,為他破滅了一個又一個不穩定因素,連宗室叛亂都沒能給這個帝國造成什麼大的損失。
王大寶很沒心沒肺的將正德可能是死於非命這個問題給直接拋到了腦後,反正他一來不是太醫,二來不想當官,三來和嘉靖也沒什麼仇怨,所以朝廷的這些事兒和他有什麼關係?
帶著高產的種子開始在四下裡走動,找了幾個相對田地比較集中的平原地帶,開始他的種植之旅,也不用多,一個地方置辦上十來畝地,用不了多少銀子,就憑著這四五處的地方,等到豐收的時候,那影響力,就足夠讓周邊的人都跟著種植,而在後面就不用說了,這大片的土地種下了,未來傳播到各處的時間還會長嗎?
倒是這其他糧食反而可能漲價了,這也是他在幾個位面穿越之後得來的結論,因為這些高產作物,總有那麼開始的幾年裡,為了追求產量,追求飽腹和賣種子的利潤,很多人家放棄種植別的,專門盯著這高產的東西,如此一來,原本種植的東西自然就少了很多,甚至有些極端的,連著水田都改成了旱地種植,讓人大大的吃驚了一把,最終除了番薯,土豆,冬小麥之外,其他的糧食因為總量減少的緣故,價格直接上揚了將近一倍。
弄得窮苦人家吃米的機會越發的少了,到王大寶帶去了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