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村學,其實就是一排六間的普通民房,青灰色磚瓦,帶院子,在鄉下算是很好的房子了,據說是後山村許多年前某個衣錦還鄉的村民出錢建起來的。
村學已經開學了,但一年級的學生卻不多,村學其實沒有正經統一的開學時間,山民們的習慣,總要等著秋收忙過了,拖拖拉拉一直到深秋,學生才差不多能穩定下來。
後山村的村學,以前上邊不管,用《三字經》、《千字文》作為開蒙課本,這學期新換了正經的小學課本,素淨的牛皮紙封面,上頭印著五角星。
先生是個和藹的人,姓李,看上去五十多歲,留著鬍子。田大花進門讓倆孩子問先生好,先生就笑眯眯地糾正說,現在不叫先生,叫老師了。
李老師拉著小石頭問:“叫什麼名字呀?”
“石頭,不對,我叫姜明遠。”
“起好學名了?那就不用我起啦。”李老師就笑眯眯地說了聲好,又問福妞。
“姜茂玉。”福妞脆生生地回答。
“家裡有人讀書識字嗎?”
“有,我爸爸認字的,他以前就在這兒上學。”小石頭搶先答道。
李老師忙問是誰,這次是福妞搶著說,叫姜茂松。李老師聽了很高興,還誇了一句,說姜茂松讀書時就很聰明,是個好學生,長大了果然也有出息。
“這兩個孩子看起來都很聰慧,有靈氣。”李老師對田大花誇了一句,又轉向倆小孩說:“你們兩個,以後好好學習,長大了也要有出息。”
李老師拿起一張紙裁做兩半,用毛筆端端正正寫了“姜茂玉”、“姜明遠”的字樣,分別交給福妞和小石頭,給他們發了新課本。田大花一看,這就表示老師收下了。
要知道,人家村學不是來了就收的,遇上愚鈍頑劣的孩子,很可能被拒收,甚至也有已經收下了的,教了一陣子發現小笨蛋怎麼也教不會,還會被退回去。
田大花問什麼時候教學費,李老師說過一陣子吧,這大約就是表示,老師還要考察一陣子?
田大花於是跟老師道了謝,囑咐倆小孩好好學習,便轉身離開,她才走出門,倆小孩笑嘻嘻從身後追上來了。
“你們兩個,怎麼又跑出來了?”
“媽媽,老師同意讓我們來送送你。”小石頭第一天上學,還有點兒黏糊,拉著田大花囑咐:“媽媽,下午早點兒來接我們行不?”
福妞則說:“大嫂,你回去一個人走山路,要小心些。”
“看你小姑姑多懂事。”田大花忽然把臉一板,做出一副兇巴巴的樣子說:“看見老師講臺上的戒尺了嗎?你們兩個都給我好好讀書,要是不用心的話,老師會拿戒尺打,回家我還要再揍一頓。”
下午放學時,田大花沒去接,她上山砍柴去了,茂林去接的。稍晚一些她回到家,倆小孩嘰嘰喳喳跟她彙報第一天的學習生活。
村學統共兩門課,語文和算術,倆小孩把課本拿給她看,上面印著田大花熟悉的繁體字,散發著油墨的清香。
“媽媽,我都學會了,幾加幾可簡單了,老師沒拿戒尺打我,小姑姑也都會,也沒捱打。”小石頭沾沾自喜,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挨老師打”成了小石頭證明自己上學表現好的一個標準。
等吃過晚飯,倆小孩就捧著課本,指著今天學的字念給田大花聽,認真履行“教大嫂(媽媽)識字”的承諾。為了當好小老師,他們可是很認真、很賣力的。
田大花笑眯眯聽著,心說這樣好,白天學一遍,晚上回來再讓他們自己講一遍,倆孩子都不笨,一準能學好。
☆☆☆☆☆☆☆☆
倆小孩上了小學之後,田大花一家開始收紅薯,等秋收冬藏都完成後,孩子們穿上了新做的小棉襖,工作組就進了村。
說是工作組,其實主要也就兩個人,還是一對年輕夫妻,夫妻倆不光要負責他們姜家村,還要負責周圍幾個村子。
丈夫姓何,何同志每天都很忙,宣傳新思想新形勢,在各村組織農會,還選了村頭最窮的四叔做村長。
妻子周同志,白天跟何同志一起忙碌,寫寫算算,晚上就組織村裡的婦女上“識字班”,教婦女同志們認一些常用字,最先教的兩個字,就是“中國”,然後又教了“男”和“女”,說去山下城鎮上廁所要分清這兩個字。
於是夜晚的山村,村裡一堆大姑娘、小媳婦聚在一起,點起煤油燈,一邊做針線、納鞋底,一邊看著小黑板,跟著周同志認字,中間休息的時候,就東家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