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 (第3/4頁)
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菱的豔羨之意,只是個人有個人的造化,別眼氣別人。
“表姐說的是,不吃苦中苦哪成人上人,哥哥自己選的這條路,就是再苦也得咬著牙走下去,沒人替的了他。”
董緋菱就有些不好意思,其實她沒別的意思,只是羨慕吧。看了徽瑜一眼,低聲說道:“二姐姐,你以後總歸是有了歸處,我卻不知道歸落何方。”
最近因為董緋菱的婚事提上日程,梁姨娘在大夫人跟前也沒少捱了白眼。梁姨娘再得*,給女兒相看人家說親這種事情,那都是正房太太的活兒。如今要求人了,知道彎下腰,這其中的滋味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大夫人不是個省油的燈,梁姨娘也不是好惹的善茬,兩人鬥來鬥去的,也不過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吃了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席間董允驥說了些邊關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笑,因為許久未見再加上因為徽瑜的婚事起的變故,因此這一家子上上下下誰都沒有提當初董允驥偷跑的事情,放佛這件事情不存在,董允驥去邊關是家裡一致決定的意思。
董允驥回來後,除了第一天還能在家裡老老實實的待著,其餘的時候大都是一早就出門,很晚才回來,也不曉得在忙些什麼。就連徽瑜想要找他堵了幾次都沒堵到人,沒想到他倒是忙成這樣。
想來應該是跟邊關缺糧有關聯,既然董允驥忙正事,徽瑜也就不去堵人了。索性在家裡等著,反正董允驥的差事總有忙完的時候,到時候說話也不遲。
果然沒幾日功夫,邊關缺糧的事情就在朝堂上提了出來。大晉朝廷供給邊關用糧是遠遠不夠的,大多數時候還是要靠著當地買糧,以及商人往邊關運糧倒賣。只是山高路遠,路上並不太平,關稅又多,辛苦一趟掙不多少錢,所以商人自然是不願意做這種買賣。就算是朝廷,也不能強行指派商人必須往邊關倒賣糧食,只能想個辦法讓商人自己願意去。
這個辦法可不是那好想的。
就在這個時候,又爆出江南鹽務出現為題,官員中飽私囊,私鹽氾濫,鹽引虛報各種問題紛至沓來。朝廷官員就鹽務跟邊糧爭論不休,此起彼伏,長篇大論,皇帝陛下表示很暴躁,一連斥責數位官員不作為,表示要徹查江南鹽務,一時間鬧得更加厲害了。徹查鹽務?呵呵,這裡面牽涉的人多了去了,怎麼查?由誰查?牽涉官員要不要辦?怎麼辦?抽絲剝繭下去,這朝堂站著的誰敢說一點跟鹽務沒沾邊?
偏就在這個關口,二寧王娶親,朝堂上鬧得厲害,京裡氣氛十分的嚴肅,以至於寧王沒能趕上肅王那時候熱鬧,就連親自到場的官員都少了大半,大多都是親自隨了禮登了帳,然後告一聲罪就走人了。這種時候都是夾著尾巴做人,誰還敢出風頭,說你不定瞧你不順眼就指派你整頓鹽務去了。
這十幾年來,朝廷曾三次欲要整頓鹽務,所派去的官員大多陷在那裡,不僅沒能辦了別人,反而把自己搭了進去。江南鹽務那就是一灘爛泥,縱然你是鐵腿子,也得沾一身腥。
沒有那個本事,這個活兒誰敢接?
不要命了啊。
寧王的婚事吹吹打打挺熱鬧,十里紅妝挺風光,可就是美中不足的酒席上的客人不太多,瞧著有幾分寥落。趕在這麼個時候,這事兒也怪不得別人。
徽瑜聽說了這事兒,其實夏冰玉也算是倒黴,正趕上這麼個時候。要不是這麼寸,去寧王府喝喜酒的官員估計都能排到府外面去。聽著去看熱鬧的鐘大信來報,當時夏家人臉色挺不好看的,而且夏明喆雖然也去了,但是隻是微微一坐就走了,至於夏二夫人根本連面都沒露。
宮裡面夏昭儀處處針對夏貴人,夏家二房要是有好臉色這才怪了。縱然是一家人,但是當利益有了分歧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成了對立面。
夏冰玉婚禮不太風光,最開心的定是董婉跟那名彭側妃了。兩人比夏冰玉早進門,而且董婉又頗得寧王的心,再加上現在朝事紛爭,只怕寧王也沒有那個功夫陪著心愛的表妹倚窗畫眉,征途霸業的人,怎麼能兒女情長呢?
徽瑜想想也只能呵呵了,女主大人保重啊。
這一場鹽務之爭,沒想到一直持續到中秋節都過了,醇王娶了親,楚珂都嫁人了,還沒能拿出個決策來。鹽務素來是歷代朝廷的稅收大戶,拿明朝做個例子,漕運跟鹽業就是支撐著明王朝的經濟支柱。《明史·鹽政議》中就曾指出,當時江南鹽內資本十分充足,“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生息九百萬輛”這還不算私鹽的交易額。而當時明王朝一年的稅收是多少?一年稅收總額也不過才一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