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焱對苑大志夫婦提出合作的意願。
苑大志夫婦自然是雙手贊成的,他們家幾口人雖然都在為了錢而努力奮鬥,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收入雖然還可以,但很不穩定,如果受到季節和天氣影響,有時候好幾天都沒進項,要是能有個固定的場所,可是解決大問題了。
供銷社的門市部他們知道,寬敞的很,有四百平米,那時候還沒有建築面積這個梗,是實實在在的四百平米。作為久經“商海”的人,不用提示苑大志也清楚大院裡日雜商店的重要性和稀缺性,能想象得到,在生活區開一家這樣的商店,絕對能日進斗金。
之後大家又商定了其他相關事項:兩家各出資三千元,分別佔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房屋由李焱家無償提供,不需要租金費用,水電費用計入成本里;鐵柱媽負責日雜店的日常,沒有工資;奶奶和姥姥作為工作人員,每月各領取一百六十元工資;苑大志閒暇時間去幫忙,每月發放補助一百元。
事情基本上定下來,賓主盡歡,約好明天中午就去實地規劃,儘快開張。
第二天中午,兩家人又聚到供銷社門市部,苑家的兩個老太太也跟了過來。
六十年代的房子,簡單直接,自南向北只有三個部分,整體建築四百平米。中間部分是主體,寬八米,長四十米,正中是一排支撐到頂的柱子,西面的背牆上全是木質的貨架,貨架向外間隔一米左右是展櫃。馮紅棉不但把貨架和展櫃都無償留了下來,而且散夥前還組織員工收拾的乾乾淨淨。不管是良好的習慣還是當初想給她小叔子省事兒,總之最後是李愷他們佔到了這個便宜。
北邊的房間裡有幾張辦公桌,估計原來是馮雲棉和財務辦公的地方,這個房間寬度也是八米,長度五米,做辦公室有點兒浪費。
南邊的房間和北邊房間一樣大,裡面空蕩蕩的,這裡原本是庫房,庫房的隔壁就是糧店。
三個房間之間都有門和窗戶,面向大街的這面牆也分別有門和窗戶。
李愷對兩間耳房提出建議:庫房這間不作變動,依舊是庫房,雖然暫時用不了這麼大面積,但從發展的眼光看,過不了一年,可能就不夠用了。
辦公室那間,分成三部分,中間用單磚牆隔開,最西面作為休息室,也就是宿舍;中間是辦公室,只留一個辦公桌,再擺上椅子和茶几,可以兼顧做會客室用;
東面這部分可以製作和供應早餐,現在生活區住的人買早餐都要去大院外面,因為大院裡一家早餐店都沒有。就從豆漿油條開始,如果成品質量相差不多的話,這絕對是壟斷經營,因為供銷社差不多是在大院的正中心位置,而且是主幹道旁,除了生活區大門兩旁的那幾棟樓,別的地方到這裡都要比去外面近得多。
如果發展好了,還可以蒸包子蒸饅頭烙大餅,生意好到忙不過來可以僱人,生活區裡閒人還是不少的。
苑大志眼中精光大盛,頻頻點頭,表示自己媳婦調製餡料一絕,蒸包子完全沒問題,豆漿油條也可以嘗試著做,無非就是多練習幾次。
對於宿舍的設定,苑鐵柱的奶奶和姥姥非常同意,並表示開業後她們老姐倆要搬過來住,還可以起到保安的作用。
苑鐵柱家的住房很緊張,因為他家是單職工,水泵廠開始只分給他一間房,和李愷住的房間差不多大,只有十五平米。他家人多呀,三代五口人,擁擠是一方面,關鍵是不方便,兩口子想辦點事兒,還得預約清場,要是想發乎於情……那得多不要臉啊。
後來苑大志請客送禮磨人加上耍不要臉,終於又從後勤科長手裡摳出來一間九平米的屋子,原來是個雜物間。於是老姐倆搬了進去,苑大志一家三口擠在原來的房間。
房間小,除了老姐倆的床和衣物,還擺滿了各種小商品、鹹菜缸,在裡面轉個身都困難。
所以她們聽說日雜店這裡準備安排宿舍,就強烈要求搬過來住,這樣苑鐵柱可以到她們那間小屋去住,苑大志兩口子也有了私密的空間。
李焱夫婦沒有意見,這讓苑大志更加感激。
這次合作無論是表面上還是實質上,苑家都是佔了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