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茅山起源 (第2/3頁)
陳靖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九霄萬福宮,心中也不禁生出敬仰之情:“不愧是道教著名宮觀,果然名不虛傳。”
三山道人呵呵一笑,繼續介紹:“說起來,茅山的歷史也十分久遠,最遠可追溯到西漢時期。”
“這麼久遠?”陳加吉吃了一驚。
三山道人點頭道:“當時,陝西咸陽南關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來茅山建立茅庵,潛心修道,採藥煉丹,為民治病,濟世救人,後來人們便將句曲山更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三國時期,葛玄祖師便曾居茅山學道。”
“後來,東晉時期,楊羲、許謐、許翽稱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期間,著名道士、煉丹家、醫藥學家陶弘景辭官歸隱茅山,在茅山隱居四十多年,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充實發展上清道派,開創道教茅山宗,又稱為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三山道人侃侃而談,為陳加吉講述起茅山的歷史。
陳加吉聽得極其認真,生怕錯漏了一個字。
三山道人稍微頓了頓,繼續道:“唐宋時期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
“到了宋理宗時,令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主領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
“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
“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明代以後,茅山道教日漸衰弱,清末至民國間戰火連綿,茅山道教宮觀廟宇多遭焚燬,後僅存九霄、元符、崇禧三宮與德佑、仁佑、乾元、玉晨、白雲五觀,俗稱三宮五觀。”
“抗戰時期,茅山也被作為抗日根據地,遭受過日寇的兩次大規模掃蕩,多處宮觀遭受破壞。”
“直到建國後,茅山原來的三公五觀合併為‘茅山道院’,如今經過多年的修繕與建設,形成了兩宮一觀的格局,即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和句容葛仙觀,主要建築由睹星門、靈官殿、萬壽臺、三天門、黃鶴樓、東嶽樓以及老君露天神像等等。”
三山道人說罷,忍不住長出一口氣,臉上也露出一抹自豪神色。
茅山不僅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也是革命歷史的見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也使其成為地質研究和生態旅遊的重要地區。
陳加吉聽完三山道人的介紹,在原地愣了片刻。
他沒想到茅山的的發展歷程竟是如此的跌宕起伏。
經歷過全盛時期的輝煌,也遭受過被摧毀的破敗,最終還能屹立不倒,成為人們心中的道教福地洞天,真叫人敬佩不已。
“師兄,聽你說完這些,我對茅山更加好奇了,不如再帶我仔細逛逛?”陳加吉提議道。
“可以。”三山道人笑著答應。
兩人繼續遊覽茅山。
陳加吉望著宛如“神仙之府”一般環境幽美的茅山,心情格外放鬆。
山間的薄霧開始散去,山林間的生靈也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鳥兒首先喚醒了寂靜的山谷,它們在枝頭歡快地鳴叫,聲音清脆悅耳,彷彿在訴說著對這新一天的歡迎。
遠處,不時傳來猿猴的呼喚,它們在樹梢間跳躍,為這靜謐的山林增添了幾分生機。
陽光逐漸升高,穿透了輕薄的霧靄,照亮了山腳下的小溪。
溪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銀白色的光芒,彷彿一條流動的珍珠項鍊,靜靜地蜿蜒在山間。
溪邊的草木沐浴在陽光下,露珠在葉尖上閃爍,每一顆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寶石。
此刻的茅山,沒有喧囂,沒有塵囂,只有那一片片翠綠的山林,一層層疊嶂的山巒,和那一絲絲清新的空氣。
這裡的清晨,彷彿是大自然最為純淨的饋贈,讓人的心靈得到了洗滌,感受到了難得的寧靜與和諧。
隨著時間的推移,山間的霧氣逐漸散去,露出了它那真實而壯麗的面貌。
茅山,這座蘊含著深厚文化歷史和自然美景的山脈,在清晨的這一刻,向世人展示了它最為動人的一面。
而這份寧靜與美麗,也將隨著時光流轉,成為陳加吉心中永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