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悟就是,其實鄉下最需要並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是將最普通的水車普及下去。”
劉老尚書聽到“高科技”這三個字,眉頭微微一皺,他不大明白,卻沒有細問。反正聯絡上下文的意思,這三個字的意思猜都能猜出來。並不影響兩人之間的談話。
周夢臣是有感而發,並沒有多在意,只當眼前的是一個普通的老頭,最多是在水利上有所建樹的老頭而已,毫無心理負擔的繼續說道:“先人開溝壑而灌溉,估計是以神農氏為始,而用水車水排,是東漢就已經成熟的技術,可是我在周家村看到的,卻是一塌糊塗水利,也沒有什麼水車什麼的。全部是靠天收。實在是-----”
周夢臣輕輕搖頭。
正如周夢臣說的。
周夢臣在周家村這一段時間之內,雖然大多數時間都在周家村忙著,但也抽時間去周圍幾個村子看過。發現周家村並不是一個例。
這些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甚至可以說幾千人年,先人們都寫入書籍之中的技術,很多都沒有得到應用。
這固然是湖廣這些地方,澇多旱少。
但也說明一個問題。
那就是古代的科學技術,上限很高。有很多讓現代人都感嘆的技術,但是同樣下限也很低,大多數技術都是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技術擴散非常慢。就好像全國各地每個存在幾乎都有的石磨,是北魏年間的技術。千餘年來根本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周夢臣在周家村的作為,其實並沒有超出這個時代。
更多將已經成熟的技術應用起來。
教會了周家村本地百姓怎麼造水車。
而這種水車,大明各地已經有了不知道多少。當然了,很多人都會造。當然了,周夢臣還是有別的貢獻的。就是出錢。
很多時候,農村的情況之所以如此悽慘,並不是沒有技術,而是缺錢。
周夢臣帶回去的用於買地的錢,花了一大半。也正是如此,周家族長才開祠堂,費了好大功夫,將各家的土地均出一塊三百畝的旱田給周夢臣的。
周夢臣一直以為他從後世帶來的科學技術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是現實給了他重重一棒,有些問題,科技技術並不能解決,唯有錢能解決。
劉老尚書比周夢臣更清楚下面的情況。
周夢臣僅僅是在周家村一地看過而已,當年劉老尚書臨危受命,視察河工,三個月能開十幾條渠,疏浚山東七十多條河流,不敢說腳步踏遍整個山東,但是山東西部,河南沿著黃河一帶,他都是細細勘探過的。
總體來說,情況比周夢臣看的更加嚴重。
這也是古代的生產方式有關係。
明清時代的土地制度,一直佃戶制度,也就是地主並不直接經營土地,而是將土地佃給佃戶耕種。精耕細作的情況下,每一家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而最簡單的水利工程都不是就如同周家村一般。
改變的都不是幾畝十幾畝的土地。最少一個村子,數千畝上萬畝的土地。
這樣的工程,根本不是佃戶們協作就能做成的。
而地主也沒有這個動力做這一件事情,因為很少有地主能有數千畝,上萬畝土地。所謂千年田,八百主。雖然每家每戶都不願意賣出土地,但是以長尺度的時間觀察,土地變動還是很頻繁的。有諸子分家,將一塊完整的土地分成很多小塊的,也有家中有人中舉人,擴張土地,等家中沒有人能繼承科舉上的成就,這些土地也就丟給別人了。
就好像周家一場大病,就不得不將土地給賣掉。
再有就是土地之中複雜關係,比如田骨田皮也就是使用權與所有權。等等這些複雜的關係,都阻礙了興建水利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土改的原因,如果不進行土改,將這些數百年來陳陳相因的土地關係一筆勾銷,在農村做什麼事情都是事倍功十分之一都未必有。旗幟鮮明的證明了,什麼叫做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周夢臣將他在周家村一些經歷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還有這些感嘆。
當然了,周夢臣也不是傻子,自然不會交淺言深,什麼生產關係生產力云云,都是周夢臣內心之中腹誹,並沒有宣之於口。
劉老尚書聽了,對周夢臣又多欣賞了幾分,不過,他也調整話題農村的具體情況上談了,而是詳細說起周夢臣在水利上幾個新鮮的發明,說道:“說說你改進打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