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3/4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覺得自己活不久,二是因為他不想再在不靠譜的感情生活裡做這樣大的風險投資。
歸根到底,他的這種暗戀,不是陸浩勳的“想愛不敢愛”,而是“想愛卻不可以愛”。
透著一股子宿命的無力感。
而同一時期的孟維,感性的他,只會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非常純粹且簡單的問題上:“歐雋坤到底喜不喜歡我?”
但他還顧不上去思考未來(譬如出櫃、譬如面對社會的壓力)。
這就導致歐雋坤後來終於向他清清楚楚地表白時他反而茫然無措了,因為他只注重感情的輸出與輸入,卻想都沒想過“喜歡一個人”和“和他在一起後”是兩個不同的命題,而這個命題歐雋坤早就替他想出一整套方案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
☆、後記。浮雲散 明月照人來 (中。續)
二、文中歐雋坤和孟維為了彼此做出的改變
前面有讀者朋友在留言中提到過二人都為彼此做出過許多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有跡可循的。
這也恰恰是我在後記裡想總結的部分。
愛情讓我們收穫甜蜜和伴侶的同時,作為等價交換的條件,我們也要為此付出一些改變。從哲學層面來說,這也是必然的一種現象,水止,即為腐臭死水,水行,即為源源活水,生機盎然。所以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愛情首先就抵不過自然規律的侵蝕。
1。孟維的改變
a。“作”與“不作”
實際上是講的“成熟”的蛻變。
孟維剛出場時的年齡是26歲,畢業4年,事業穩定的時期。但是男人的心智永遠和他們的年齡比起來要滯後一些,所以孟維在這個年紀遇到歐雋坤時還是有些不夠成熟的地方,雖然沒有到作天作地的禍害地步,但是一個感性的人在面對感情時狀態、想法有起有伏也很正常。所以我看到會有讀者在評價本文時會說“不喜歡受,太作了。”但是我要說,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不會很在意我塑造角色的結果,因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只要考慮角色做出一些行為的根本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和直接原因。
其實與其說孟維“作”,不如更準確的說他“起伏”。一個從小成長在小康之家,幾乎未經歷什麼挫折的人,在遇到歐雋坤這樣的妖孽、人精時是很難招架得住的,他在文裡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是處在一個被動的狀態,被逼著做出反應,歐雋坤在第六卷之前,一直都是個我行我素,“沒有他做不來,只有你想不到”的主兒,所以當和歐雋坤這樣的高手過招,他會有感受到壓力,更會因為內心自我認同不夠清晰和乾脆,長期處在一個內外交困的狀態,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糾結和起伏。
但是我們在批判角色“作”的時也可捫心自問一下,在一段感情裡,我們自己是否能做到完全不“作”?相反,這就是一個客觀形態,不“作”何以有矛盾的產生?沒有矛盾,何以有變化和發展?何以有關係的遞進和轉變?現實如此,只是我們“作”的程度和性質各不相同,以及被我們“作”的人的忍受度不同罷了。
孟維在他徹底認清自己內心並梳理好和陸浩勳、歐雋坤的關係之後,你會發現他漸漸的沒有前五卷裡那麼“作”了,他變得更加的溫柔、耐心和包容,偶爾在歐雋坤面前使個小性兒,卻很少較真,因為那是情侶情趣,這實在太過正常。
但是他的“作”僅僅表現在和歐雋坤的關係裡,他對家人、朋友、同事都是一個很值得信賴、溫和的人。這說明一個問題,他在26…29歲這段時間裡,整個人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成熟過度的階段,而他內心之中殘存的青澀、不安和悸動則完全暴露在他喜歡的人面前。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人的真性情、真脾氣、真弱點只會原原本本地暴露在最為親近不設防的人面前。而孟維,對和自己最為親近的父母實際上有很多保留、掩飾和忍耐的東西(為了不讓父母操心啊等等),但是在歐雋坤面前他,除了第一次分手前自己對陸浩勳的複雜情感外,他實際上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袒露在歐雋坤面前。
而巨蟹座的他,為歐雋坤做到這一步,就是真愛的表現【不信星座的可以跳過這句】。
孟維的成熟除了體現在對歐雋坤的感情處理上,還體現在工作上。
在這個故事裡,他換了3份工作,對比他在三份工作中遇到挫折時的處理方法和態度,你會清晰地發現他逐漸成熟的變化過程。
而孟維的成熟變化,既有年齡、閱歷的自然因素,也有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