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就會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內肉芽腫、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微粒堆積造成小血管栓塞,還會引起區域性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及炎症。有一位學者對一個一生中輸過40升吊瓶的屍體進行檢查,發現該屍體僅肺臟中就有50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栓塞灶。
因此,醫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濫打吊瓶的危害是潛在的、長期的,是會種下禍根的,患者得了小病要根據病情對症下藥,千萬不可輕易加入“吊瓶族”。
今天的新語新詞解釋一下什麼叫“吊瓶族”。人所共知,感冒發燒打針吃藥能儘快恢復健康,但是打針您可別變成“吊瓶族”。什麼叫“吊瓶族”呢?《新民晚報》解釋說,就是那些本需要打吊針卻非堅持打吊針的患者。報道提示說,一些患者往往因為嫌味苦不願意吃藥片,稍微有些感冒發燒就要吊瓶。但是,這種選擇其實是個冒險。因為吊水直接接觸血液,雖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身體對於這些藥物是不設防的,一旦發生過敏和藥物發應,將致死或者致殘。因此醫生建議說,不要迷信吊瓶,還是要遵遺囑,實事求是地用藥打針。
頭疼腦熱、感冒發燒,是不是得了這些常規小病就需要打吊瓶呢?某衛生所的賀醫生說:“從當前的環境狀態和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方面講,感冒後靜脈補充液體和抗生素的治療方式不但起效快、作用直接,而且能在防治病毒的同時補充營養,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原有的工作狀態,對於很多人來講,這是有必要的。”
但大多數醫務工作者,尤其是中醫,都旗幟鮮明地反對“吊瓶族”,這些醫生們認為: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因為口服給藥藥效緩慢,如果病人確實病情危重,希望藥物能在短時間發揮作用,如救治休克、大出血、脫水、中毒性疾病、藥物過敏、昏迷、嚴重感染、臟器衰竭等疾病,需將大量藥物注入血管,這時適宜打“吊瓶”,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常規小病能打針治癒的就不要輸液;能吃藥解決的,就不要打針。
國外的醫學界也一直認為:醫生在選擇用藥途徑時,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注射的原則。從國外進修歸來的檢驗師宋先生說:“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很多醫院都不肯接診感冒咳嗽、中暑暈眩這類常規病症,最多給病人開幾片藥,更多的醫生會建議患者透過自然療法來提高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而現在的國內“吊瓶族”迷信打吊瓶比口服藥吸收快、療效高,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因為許多藥物如氯黴素、土黴素、地高辛、安定、可地松等,注射效果均比口服差,而且不十分安全。吊瓶中加入的藥物越多,其毒副作用越大,如果合用七種藥物,其毒副作用就可增加至50%以上,極不符合安全用藥的科學觀。
現在很多人打吊瓶的時候,都會大量使用對付各種病毒的抗生素,這無疑會對“吊瓶族”的耐藥性帶來很大的危害。在國際上,製作一個新型抗生素通常需要7到8年的時間,而細菌在2到3年就能形成耐藥性,也就是說,新品的研發永遠趕不上細菌的繁殖變異,而中國是一個濫用抗生素的大國,由於病人耐藥性的普遍產生,有種說法認為中國人把子孫後代的抗生素都用完了,這是多麼可怕的現象。
作者有話要說:導讀: 發改委最近透露2009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國家,輸液是僅對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後給藥的方式”;而在中國,輸液簡直成為一種就醫文化,好像不輸液就治不了病。醫藥一家的體制導致民眾的醫療觀念長期受錯誤引導,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輸液病”。 只知見效快,不知風險大 “1991年7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國求醫”故事,一位在美國中國人因流感發燒就診,醫生只開了一個處方讓他自己買了一瓶布洛芬;該病人找醫生辯論要求醫院給予退燒針和輸液處理,醫生說“中國才作這樣處理,美國沒有退燒針”。處理發熱的關鍵在於診斷而不是急於輸液退熱,但一些人過於迷戀消炎藥抗生素,這是國內醫療體制的長期誤導所致。” 輸液將藥物直接送進血液,滿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 輸液成為中國獨有的醫療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由於輸液作為一種持續的靜脈注射,和口服藥及皮下注射相比確實有療效快療程短的優勢。口服藥物進入胃部後,有一個人體吸收接納的過程,最安全;打針則是將藥水打針到肌肉裡,逐步流到血液,產生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