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 (第2/4頁)
無邊的寒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書》中也記載:
〖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曹操所作的這首詩,還有下文,此處僅到“惟有杜康”為止。
看到空海似乎還有話說,“怎麼了?”憲宗問。
“有個地方不明白,我正在思量原因何在?”
“什麼不明白,請說。”
“那就是,為何此處會有王羲之大人的書法呢?”
“空海啊,為什麼你知道這是王羲之的書法?”憲宗問。
身邊侍者們一片驚呼、憲宗不由自主地追問,都是合情合理的。
王羲之是距此時四百年前的古人,其出生地也距離長安很遠,是位於山東琅琊。
他是東晉的書法家。
可以說,在空海入唐那時,直至今日,無論中國或日本,他都是最負盛名的書法家。
然則,現代並未留下王羲之真跡。
建立大唐王朝的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從王羲之七世孫僧人智永手中取得真跡。
此真跡正是有名的“蘭亭序”。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日——至山陰縣赴任的王羲之的住所,廣邀文人墨客,舉行曲水流觴之宴。當時,聚會地點正是名勝“蘭亭”。
是日,與會諸人,各自寫詩題字,彙整合卷。王羲之則親自提筆寫序,放在卷首。
此正是“蘭亭序”。
太宗駕崩之時,遵其遺命,將“蘭亭序”殉葬於昭陵。此書法從此不見天日。
後世,僅留下碑文拓下或臨摹的“蘭亭序”,想見到王羲之真跡殊為不易。
空海到底於何時,又在何處見過王羲之的字跡呢?
“我國有王羲之的‘喪亂帖’,是從大唐國傳過來的。”空海解釋:“那是輯合王羲之大人五通尺牘成卷的,但不是真跡。”
“是這樣呀。”
“是‘雙鉤填墨’而成的。”
所謂“雙鉤填墨”,是真跡上覆蓋一張可透見的薄紙,用細筆鉤描其下字跡輪廓,然後在其輪廓線中,用真筆填上濃淡合宜的墨汁,此技法主要運用於書法複製。
尺牘第一行,是以“喪亂”兩字起首,所以後來便以“喪亂帖”稱之。
“你見過王羲之的‘喪亂帖’,所以知道嗎?”
“是的。”空海的對答流暢無礙。
“這確是王羲之真跡。本來寫在東晉首都建康的宮殿壁面之上。”
憲宗說:“聽說,當時的天子自山陰縣傳喚王羲之進京寫下的。”
憲宗繼續解釋著。
“據傳,晉朝亡國後,北魏孝文帝想得到此墨寶,於是派人將壁面切割成三面,然後運至洛陽,作為宮殿壁面之用。”
“爾後,我大唐太宗在位時,又將此墨寶自洛陽運出,移至現在這一太極殿上。”
自北魏孝文帝至唐太宗,掐指算來,已近二百年曆史。自王羲之初次寫壁,則超過四百年以上。
此壁上真跡,竟能儲存至今。
真是令人神往的歷史縱深,既深邃又有厚重感。
逸勢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惟有空海,仍然一副如常的表情立在那兒。
“本來,三壁都有墨跡,但因老舊剝落,兩面壁上的字跡已不見蹤跡了。玄宗時曾派人修繕過,所以才會留下白色壁面。”
玄宗時期算來,也匆匆過了五十年——
“所幸安祿山那小子,沒有對此真跡下手。所以,才能儲存至今……”
“——”
“不過,白壁就這樣擱著,也十分可惜,所以,不知多少回,朕都想找人重新書寫——”
據說,一旦站立在此壁面之前,任何人都會畏縮不前,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因為一旁是王羲之的書法,另一邊要並列自己的作品,光想到此點,有人便害怕得直髮抖,以致連筆都握不住了。
這也難怪。
五十餘年來,兩壁依然留白至今。
“空海,如何?”憲宗問道。
“這面壁,就由你來寫點什麼吧。”
咕嚕。
逸勢的喉結上下滾動,屏息以待。
“皇上寄望於我的,就是這事嗎?”
“正是。”
空海望向回話的憲宗。
他在估計憲宗的真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