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它裝滿貨物,我也隨船而行,保證回來的時候帶給大哥滿船的金銀珠寶。”
朱棣有些動心了,點頭道:“我會考慮的。”
朱高熾道:“如果真的有滿船的金銀回來就好了,現在戰事剛罷,百廢待新,父皇又有意定都北平,都要很多的銀子。”
孟飛龍點頭道:“定都北平確是當務之急。江南腹地,百姓富足,大家只圖歡樂,不思作亂,應該沒有問題的。北方則不然,那裡是戰事的禍根,當年高皇帝幾次商議遷都,是很有遠見的。”
朱棣與朱高熾都同意孟飛龍的意見。
孟飛龍笑道:“這樣好了,大哥送我只船隊出來,你們需要的銀子包我身上怎麼樣?”
朱棣點頭道:“就這麼定了。”
第六卷 聖賢寂寞 第二章 塵埃落定2
與孟飛龍這次長談之後,朱棣下定決心,開始著手他們的計劃。首先,他派大才子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整理孟飛龍帶回的幾十車圖書。
孟飛龍帶來的這些書多達數千冊,上至先秦,下達明初,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等種類,無所不包。解縉等人將整理後的詳細情況報告給朱棣後,朱棣十分重視,他本人酷愛讀書,現在又有如此多的圖書在手裡,他便萌發了編修一部鉅著,以傳後世的想法。於是朱棣親自制定氣勢宏偉的編纂宗旨,要求解縉等人“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義之言,不一書,毋浩繁”。
在朱棣的親自關心及孟飛龍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援下,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由大學士解縉帶領一百多名飽學之士開始著手編書的工作。他們夜以繼日,終於在一年後,也就是永樂二年的11月將書編輯完成。
這部編輯完成的圖書為朱棣賜名為《文獻大成》,但是他認真閱讀後,對此書的內容並不滿意,認為全書太過單薄,沒有能夠按照他當初的意願包羅天下奇書。
負責編書的大學士解縉沒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很是苦惱,但他也是確有難處。編書任務來得突然,人手不夠,朱棣還要他限期完成,這些原因決定了圖書編輯的簡單、粗糙。
在孟飛龍與姚廣孝等人的斡旋下,朱棣瞭解情況後,決定增派人手,重新編修。為編纂此書,朱棣召集朝野文士、宿學高儒約三千多人,仍由解縉負責,在保證其一切費用的同時,還允許他們呼叫皇家圖書館文淵閣中的全部藏書,並派人到各地搜採圖書,為編纂圖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就在圖書編輯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另一項計劃也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早在與孟飛龍密談後,朱棣便有了主持該項事務的負責人選,那就是跟隨自己多年,一直以來忠心耿耿的太監鄭和。
鄭和原名馬和,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11歲時被擄入明營,遭閹割,後來19歲的馬和被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從此成為自己的貼身親信。朱棣選中他做出海主事,除去他是自己的親信、深知自己與孟飛龍的關係之外,也是考慮到他是個太監。在朱棣看來,一個‘無慾無求’的太監,在面對金錢與美女的時候要安全本分得多。
永樂二年,33歲的馬和獲成祖賜姓‘鄭‘殊榮,從此改稱鄭和,並擢拔為內官監太監,負責監督建造海船,為出海南洋做準備工作。永樂三年,所需海船順利建成,而出海所需的一切商品也由孟飛龍準備妥當,於是明著是鄭和主事,實際上由孟飛龍統領的一隻二萬八千多人的船隊,在永樂三年六月十五,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遠復南洋。二年之後,也就是永樂五年的九月初二,他們完成任務回國。這次朱棣與孟飛龍的合作,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直接的成果,便是帶回了朱棣急需的大量黃金與白銀。
有了金銀的支援,編書的工作也進展得神速起來,永樂六年,即公元1408年,這部巨書終於編好,明成祖朱棣閱後非常滿意,特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共2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光是目錄就長達60卷,總字數約3億7千萬字,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極大,這也許是當初朱棣與孟飛龍所沒有想到的。
得了便宜的朱棣欲罷不能,而他由於遷都北京、修復運河等工程,資金的支出越來越大,國庫的收入已經遠遠無法滿足於他,他便把更多地希望寄託在出海航行上,於是又有了第二、第三次的出海行動。這兩次出海行動也很成功,但是第三次的時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