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戰,在大宋軍史上成為宋金河北戰場的轉折之戰。
作者有話要說:嗯,轉入戰爭篇章時卡文了……話說後面是戰爭,如何寫這些戰爭場面某西仍在猶豫中呀……
☆、騎步之戰
宋軍擺的是回字方陣;陣內疊陣,帥旗大纛插在中軍陣內的雙轅車將臺上。大纛下立著一位年逾四旬的將軍,身穿魚鱗鎧甲,頭戴將盔;臉龐黝黑;目光裡有著一種令人心寒的冷漠;彷彿見慣了生死;波瀾不驚。
完顏阿里刮猜測得沒錯;這位宋軍將領正是寧遠將軍、真定府馬步軍總管曲端。
曲端冷峻的聲音下達出一條條簡潔明晰的指令;如流水般毫無間斷。中軍臺上令旗翻舞;鼓聲作起,每隊六人的重甲步兵從車陣後踏步而出,排成兩行三列的交錯隊形。
宋軍的車陣列在最外圍,每輛大車皆是雙輪長轅,用騾二頭,兩頭俱設騾架,以便進退。車長一丈,車高六尺,兩頭各有一門,啟閉以便步兵出入。車廂正前架設拒馬,並撒鐵蒺藜,唯有兩車相接的車門前方未置拒馬蒺藜,正是宋軍重甲步兵列陣之地。
“嗚嗚嗚——”金軍陣內響起號角。
金軍騎兵最擅長側翼衝鋒,通常三進三出就能沖垮步兵陣形,陣形一散,宋軍就像割麥子一樣被騎兵收割性命,但曲端擺下的回形陣四方都是兩輪雙轅大車結成的車陣,金軍無論往哪邊衝鋒都是正面迎擊宋軍,只要宋軍陣形不亂,就可以抗住金軍騎兵的正面衝鋒。
馬蹄聲如雷踏響,金軍發起第一回合衝鋒,前方列陣以待,騎兵散開從左右兩翼發起衝鋒。
騎兵作戰衝鋒必須擺開陣形,如果不把陣形展開,那會比步兵還糟糕,因為騎兵衝鋒必須拉開一定的距離,否則前騎倒下後騎就會追尾而仆倒。兩軍對陣的鼓城西北是地形平緩的原野,平原衝鋒騎速快,比起丘陵崗地的衝鋒間距要求更寬,前後騎行間距二十步,左右騎縱間距四步,而宋軍擺開的車營方陣每面寬不過二百步,這使金軍衝鋒的橫隊最多隻能容下五十騎。
為此金軍只能疊加衝鋒,並拉開縱深間的距離。
金軍第一波衝鋒是五縱深的錯列橫隊,前面是人馬皆披重甲的鐵浮屠,後面是馬不披甲的鐵鱗甲騎兵,共五百騎分三面散開,同時向宋軍左右方陣衝殺過來。
“轟隆隆——”快馬奔跑的蹄聲如沉雷悶響在耳邊,黑色的重甲騎兵傾軋過來,讓車陣前的宋軍步兵如同胸壓重石,喘不過氣來。
四百步!
三百步!
二百步!
中軍陣內一聲擂鼓。
“咻咻咻——”齊排的箭雨從車陣的弩機口射出。
宋軍車陣的每輛車上都安有兩架弩機,從車廂上的六個弩機洞口伸出,每架弩機可以同時發射六支弩箭,最大射程三百四十步,有效射程二百步(240米)。每架弩機配置兩名弩兵,負責裝填弩箭,而弩機的發射是由鐵鏈條
式的拉弦裝置進行,鏈條上有兩個拉絃器,當拉絃器將弩弦拉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觸發弩弦自動鬆脫,在弩弦復位的同時,弩箭也射了出去;而鏈條另一端的拉弦裝置開始鏈動,將剛剛復位的弩弦又拉起進行發射。如此,鏈條每轉動一圈,便可以實現兩次拉弦,迴圈往復,可以實現弩機的連續發射,比弓箭的發射頻率更高,且可洞穿重甲,是北廷軍器監研製出來的對付騎兵的遠射利器,被雷動命名為“元戎弩”。
因元戎弩的設計裝置複雜,且造價高,與軍器監仿造的諸葛弩一樣屬於高階軍械,目前也只造出了一千輛弩車,配置給包括天武軍在內的四支步軍,而完顏阿里刮很不幸地成為宋軍試驗元戎弩威力的第一支女真騎兵。
雖然大多數弩箭都射空了,畢竟騎兵衝鋒的間距很大,但密集又連續的穿甲弩箭仍然洞穿了四五十騎鐵浮屠的馬身——所謂射人先射馬,因為馬身比騎兵的目標更大,弩機口的高度正是對著馬身的高度——馬上的女真騎兵身手矯健,在馬身前僕的同時躍身而下,跨上後面用長索套著的第二匹備馬,但也有部分金騎在躍馬之時便被空中箭雨射中。
宋軍弩箭的威力沒有讓女真騎兵畏懼,反而激發出了他們的勇悍之氣,嗷嗷吼叫著衝向宋軍。
十幾息後,前方金騎衝入一百步。
“咚咚咚!”宋軍中軍陣內三聲點鼓。
車陣外列隊的重甲步兵立即平端單人機弩,對準機弩上的瞄準槽。
八十步!
“射!”
“嗖嗖嗖——”重甲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