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任蘇丹薩勞居與他的父親塔居烏一樣,用人唯親,只可惜他的那些親屬多半隻知享樂,或者腦子裝草,或者玩內鬥在行,要不就是徒具武勇,擅帶兵又懂謀略的將才沒有一個。
蘇溫德赫雷算得上伽色尼軍中的名將了,但因為是印度人,不似突厥人和波斯人那般受蘇丹信任,當然這與一些人妒賢嫉能在蘇丹面前詆譭有關。
蒼秋舉觀衛希顏的神色,就知她是屬意這個蘇溫德赫雷了。有了大宋的“建議”和古爾人進攻的壓力,想來這位印度將領要上位了。
接下來是第三份情報。
這份情報來自印度北大陸東部的波羅王朝,大宋以前稱之為鵬茄羅國,現在已改了音譯名為孟加拉國。
波羅王朝的第一位君主是由渴望結束孟加拉邦的混戰局面的佛教僧侶和貴族推舉出來的,以孟加拉為中心迅速崛起,曾經是北印最強大的王國,領土遠遠超出了孟加拉,但從唐末時期衰落,只統治孟加拉和比哈爾兩個邦。大宋設定昆藏路以後,便透過與鵬茄羅國接壤的帕羅(今屬不丹)與波羅王朝接觸。
波羅王朝是印度大陸最後一個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印北西部已被伊斯蘭教入侵,印南則是信奉印度教,只有印北東部的孟加拉國信奉大乘佛教,歷代波羅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這是大宋選擇扶持孟加拉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衛希顏的印度戰略其一是遏制伊斯蘭教的入侵,其二是削弱印度教的勢力。
印度教即婆羅門教,印度有名的種姓制度就是這個教創立的。婆羅門教壯大後,就將佛教打壓得衰落下去,大部分印度王公和貴族都成了婆羅門教的信徒。
衛希顏對婆羅門教沒什麼好感,一個宗教將階級的不平等神權化也算是極品了,用到國家政治生活中,就是直接確定“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你受壓迫,是因為你生來就是應該受壓迫的”。衛希顏覺得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也是一句虛言,但相比婆羅門的教義,她寧願選擇佛教的教義,至少宣揚“平等”。
若按衛希顏的想法,對付伊斯蘭和婆羅門這種政教合一的國家,就應該用武力去打碎了再重建;但在大公黨內部和政事堂都不會有多少人支援她這種做法,“道義”就是一個框子。
符合道義的做法也不是沒有,只是比起武力征服再改造的做法要迂迴,也緩慢得多。
比如,可以選擇扶持一個或幾個政治代理人,透過掌握政權去推行支援的宗教,遏制要打南的宗教。又比如,支援援助底層種姓的反抗運動。再比如,在婆羅門教內部扶持代理人,改革教義,建立新的教派,等等。
這些策略當然都不容易施行,而最難的是能否找到合適的人選進行扶持。
所幸,北面有一個孟加拉國,南面有一個故臨國。
在大宋的扶持下,如今孟加拉國已經將西面相鄰的兩個王邦收服,國內的商業貿易和礦業也漸漸繁榮。故臨國在大宋的幫助下,擺脫了注輦國的控制,並趁著注輦國內亂分裂之機,向西北擴張,控制了南毗,往東北控制了被注輦國打敗統屬的潘地亞,成為南印十幾個王國中僅次於注輦的大國。
蒼秋舉稟報來自軍情司孟加拉館的情報:“……朝聖日,阿里格爾在戛德根裡講經會遇刺,刺殺者是阿薩德婆羅門教徒。阿里格爾右胸中了一刀,已無大礙。”
阿里格爾是印北阿薩德王國的一名婆羅門祭祀,是軍情司花費大量時間、人力和精力在婆羅門教中尋找到的“合適人選”——既有革新的傾向,又有學問,雖然魄力和膽色不足,但這一點可以透過軍情司的人力補足。這些年,在軍情司派遣校尉的幫助下,阿里格爾升為了阿薩德神廟的主祭祀,並拉攏到一批對婆羅門教義有異思異想的婆羅門的支援,成立了婆羅門新教。當然,也惹來了不少反對者。
衛希顏看了蒼秋舉一眼,“遇刺?”以軍情司對阿里格爾的嚴密保護,能讓他遇刺?
婆羅門中雖然也有技擊高手,有些修煉了古瑜珈密術的婆羅門堪與大宋的一流高手相比,但這樣的人究竟不多,一個阿薩德王國能召來三個這樣的高手?衛希顏是不信的。
想來是苦肉計了。
果然,蒼秋舉道:“苦肉計,可以借題發揮,擴大新教的影響。”
衛希顏唔了一聲,道:“效果未必會如意。”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根深蒂固,要想在婆羅門教內部實施教義革新,估計比推行佛教還難。
蒼秋舉沉穩的聲音道:“造成分裂也是起到效果了。”
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