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受莊主夫婦的折磨,一雙雙眼睛像餓狼似的佈滿了血絲,連走路時的喘氣都比平時急迫許多。
方學漸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決定在洛陽休息半天。
洛陽古稱豫州,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自古以來這裡墨客騷人云集,因此有“詩都”之稱。洛陽牡丹久負盛名,香飄萬里,聲傳四海,又有“花都”的美譽。
大明朝傳到嘉靖皇帝這一代,北方有韃靼連年用兵,東北女真族虎視眈眈,廣西、海南有安南黎氏蠢蠢欲動,更不幸的是,東南沿海連年遭受倭寇侵襲,財產、人口損失極為慘重,良田拋荒、屋宇毀壞的情況數不勝數,僅嘉靖三十一年到三十四年,江浙軍民被倭寇殺害的就有數十萬人。
整個國家像一艘在大海中艱難航行的破木船,風雨飄搖,朝不保夕。尤其到了近幾年,皇帝一心求道成仙,政事全部交給嚴嵩父子打理,朝綱崩潰,官場風氣一天比一天壞,買官賣官,賄賂橫行。
軍隊高官為升遷保官,用剋扣下來的軍餉去討好嚴嵩父子,弄得軍心不穩,軍紀渙散,無心打仗。地方上土地兼併日趨嚴重,百姓貧苦,財富越來越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
朝中的忠臣良將敢怒而不敢言,敢言的如謝瑜、葉經、童漢臣、趙錦、王宗茂、何維柏、王曄、陳凱、厲汝進、沈練、楊繼盛等不是殺頭腰斬、下在錦衣衛大獄,就是罷官、戍邊。
地處中原心腹的“九朝古都”洛陽,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民風淳樸,因為遠離戰火,再加上連年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商賈繁茂,士人云集,反而有了盛世氣象。
神龍山莊一行七人駕著三輛馬車穿過熙來攘往的人群,在洛河邊的龍門客棧住下,隨即趕往南禮士大街的“厚德福”酒樓品嚐有千年歷史的“洛陽水席”。
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雨量較少,氣候乾燥寒冷,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喜歡用酸辣的食品抵禦惡劣的氣候。這裡的人們自古習慣使用當地出產的澱粉、蓮菜、山藥、蘿蔔、白菜等製作經濟實惠、湯水豐盛的宴席,味道“酸辣味美,清爽利口”,就連王公貴胄也經常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製,久而久之便創造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
所謂“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二是熱菜吃完一道,撤去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更新。全席共設二十四道菜,包括八個冷盤、四個大件、八個中件和四個壓桌菜,擺上來的頭道菜便是鼎鼎大名的“牡丹燕菜”。
這一頓飯吃下來,足足花了半個多時辰,七人個個肚子滾圓、飽嗝不斷。方學漸給了三個車伕每人三兩銀子,讓他們自由活動,找個地方去放鬆放鬆。
經過這十天的調養,老麻腿上的傷勢已經痊癒,讓他趕著馬車,同閔總管一起到城中轉轉,買些日常用品。從洛陽往西便是神秘而遼闊的黃土高原,再過去就是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天氣日冷,須添置一些風帽、皮靴和暖裘禦寒。
洛陽有三絕:洛陽水席、洛陽牡丹和龍門石窟。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號稱“花中之王”,用“國色天香”來形容毫不為過。唐代詩人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等膾炙人口的詩句,生動地描述了洛陽人們當時傾城觀花的盛況。
可惜現在是十月金秋,觀賞菊花正是時候,要看牡丹還得等上半年,所以吃了“洛陽水席”的方學漸打算帶著老婆,到龍門石窟去逛一逛,以彌補上次在南昌城沒有去“滕王閣”的遺憾。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
龍門石窟在城南二十多里,方學漸與初荷攜手走下“厚德福”酒樓,在門口僱傭了一輛四輪馬車,說了地點,趕車南行。馬車沿著長街行出沒有多遠,便被前面潮水般湧來的人群堵塞,車速不得不緩慢下來。
方學漸覺出好奇,探頭觀望一陣,問車伕道:“趕車的老哥,今天這麼多人上街,難道洛陽城裡的牡丹反時節開放,大家跑出來看個新鮮?”
那車伕笑道:“公子肯定是外地來的,洛陽一年有兩個觀花節,四月牡丹節和十月百花節。這四月牡丹節天下聞名,無須多說。這十月百花節只有本地人才知道,說是觀花,其實看人。每年十月,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