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2/4頁)
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我們運氣好一些,趕上這場暴雨,要不是這樣,也不會看到這處水窪,憑我們瞎打亂撞,止不定什麼時候能悟透裡面的玄機。
這個推斷從目前來看,是無懈可擊,不僅合了詩文中的詩句,也合了此處的地理形勢,我估計不會有什麼差錯,也沒說什麼,就奔那邊的水窪處走去。
水窪不是很大,二米來長,一米多寬,積水不深,沒不了中指。走到近處,水窪像面鏡子,倒映著點點星光,看著水中自己的影子,總覺得有些不自然,畢竟這與鏡子還不一樣,照出的人影有些變形,顯得有些猙獰恐怖,微風吹過,水裡的人影隨著盪漾,一瞬間竟然有種肢離破碎的錯覺,嚇得我出了一身的冷汗,再也不敢盯著看了。
水不下沉,就說明下面肯定有防水層,只是不知道這防水層到底是水泥還是石板,如果這裡真的是後金晚期到清早期做的手腳,水泥的可能性不大,那個年代還沒普及,難不成下面埋著什麼東西?還是下面通往地宮呢?
我讓立春和柳葉幫我和大牙打手電照著亮,我和大牙則先用鏟子把水都撇幹,然後才開始往下挖。挖了不到一鍬深,下面的土就鬆鬆軟軟的,像團稀泥一樣,有些發粘,根本不是常見的黃土或是黑土,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這種粘粘的稀泥一挖就是一大團,看著省事,但是挖起來使不上力,我和大牙只能相互配合著,一起用力的一團一團的往起撅。
等到把這層粘粘的稀泥弄乾淨後,終於挖到了硬土,用鏟頭使勁的砍了幾下,竟然沒怎麼砍動,這土十分的結實,就和現在的水泥差不多,用這種純鋼鏟子都很難挖的動。
大牙喘著粗氣,用手捻了捻這種土塊,抬頭問我們知不知道這土是咋整的,咋比水泥塊子還結實。
我蹲下來仔細的看了看,用手捻了捻,感覺像是古代的“灰背”。
我做園林設計時,好在跟過不少工程,對於土木作業多少也有些瞭解,制灰背應該算是古人在建築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類似現在的水泥砂漿,由磨細石灰與細黏土混合拌勻,摻水,拍實,猶如現在的混凝土的剛性防水層,其密實堅固用現在的檢驗標準也絕對達標。
這種方法做成的泥密實度極強,比現在的水泥都要堅固耐久,很多千年古建都是用這種方法做防水,千年以後仍然一點水都不滲。
別的先不說,既然這裡有這種土層,看這意思,這底下還真有些名堂。
第二卷 葉赫詛咒 第四十七章 鬼樓
這時柳葉和立春也走了進來。聽我說這是什麼古代的防水技術,也不免都有些好奇,用手捏了捏這種土塊。
中國建築的防水技術可追溯到上萬年前,當時的人們就在實踐中積累了 (炫)豐(書)富(網) 的建築防水經驗,比如“以排為主,以防為輔”,“多道設防,剛柔並濟”等具有一定水平的超前設計理念,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的建築師們所採用。
而這種“灰背”其實應該是古建築瓦面下面的防水層,以防止屋頂瓦面漏水。因為古建築的屋架主要是木結構,屋頂任何部位的漏雨都會帶來木結構的糟朽,所以灰背的防水效能與古建築的壽命長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大牙用鏟子砍了幾下,僅僅砍出了幾道很淺的印痕,足見其堅固。最後,大牙也沒了脾氣,衝我一咧嘴:“來亮,你說的這什麼‘灰背’也太他媽的霸道了,簡單是刀槍不入,這玩應兒是咋弄出來的,看這樣子比混凝土還結實啊。”
我看著大牙一陣苦笑,要說這過去的古人也不知道是從哪裡找來的靈感。什麼材料都敢用,什麼米湯、童子尿、果汁、大蒜,全都往裡招呼,根本就不像是在蓋房子。也不知道是哪位前輩研究出來的這類配方,但是還不得不說,確實也是行之有效。
這種“灰背”的製作方法也差不多,以前施工時曾經聽過一位老師傅說過,說是“灰背”傳統的做法就是往青石灰裡摻拌生石灰,然後覺拌均勻後,再倒入江米漿和桐油,再用力攪拌,最後進行“晾背”,乾燥後就行了,其堅固密實程度可比現在的混凝土都要厲害。
憑蠻力,根本就挖不開。不過這東西也有軟脅,那就是用米醋澆,據說倒入兩瓢米醋後,不到半小時,硬的像石頭的灰背就會軟得像團泥一樣,用手都能摳出來,當時一直當成故事來聽,真沒想到今天還真碰上了這種事,只不過到底管不管用,以前也沒有試過,所以我自己心裡也沒有底。
我說完以後,柳葉看了看我,然後小聲的問我:“那現在我們是不是隻能等天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