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版公司”宣佈印行《射鵰英雄傳》。在臺灣這邊,臺視宣佈即將開拍《射鵰英雄傳》,但迅即被警備部下令禁止。
《射鵰英雄傳》在臺灣改名為《大漠英雄傳》,由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金庸其他武俠小說皆已開禁,獨這部小說,迄今未解除禁令。
不久前,國防部長宋長志在立法院答覆黨外立法委員有關言論出版自由的質詢時,曾表示警備總部已將大部分與政治無關,禁忌較少的,如三十年代的武俠小說開放。一時之間,有關平江不肖生、朱貞木、王度廬、鄧證因、還珠樓主……的作品也立刻由聯合報集團的聯經出版公司發演。由於陳明華所導演之前一檔武俠連續劇《倚天屠龍記》造成極高的收視率,因此,開拍的訊息傳出後,立刻震驚其他兩家電視臺。
但是,《大漠英雄傳》在送審之後竟然被警總封殺出局,看來,臺灣的電視現眾暫時看不到金庸這部最著名的武俠小說改編的連續劇了。
金庸自己也曾著文作過辯白,他說:“射鵰是中國北方民族一種由來已久的武勇行為。《史記·李廣傳》中,李廣曾說:‘是必射鵰者也!’王維有詩:‘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又有詩:‘暮雲空磧時驅馬,落日平原好射鵰。’楊巨源詩:‘射鵰天更碧,吹角塞仍黃。’溫庭筠詩:‘塞塵牧馬去,烽火射鵰歸。’黃庭堅詩:‘安得萬里沙,霜睛看射鵰。’中國描寫塞外生活的文學作品,往往提到射鵰,‘一箭雙鵰’的成語更是普通得很。毛澤東的詞中其實沒有‘射鵰’兩字連用,只有一句‘只識彎弓射大雕’。中國文字人人都有權用,不能因為毛澤東寫過用過,就此獨佔,別人就不能再用。”
查禁歸查禁,郭靖、黃蓉這些人物卻早已深入人心。
在大陸,自八十年代初開始,金庸的作品便大量流入。但在十多年中,只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劍恩仇錄》是得到了作者授權的。其他成千上萬種版本均為盜印。許多版本粗製濫造,錯訛百出。還有人冒“金庸”之名,撰寫及出版武俠小說,甚至色情作品。
直到1994年,三聯書店正式與金庸簽約,在大陸出版簡體字版的《金庸作品全集》,這是漢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流轉幾十年,金庸的作品終於得以在中國本土大規模出版發行了。
海外早有“金庸學會”,臺灣遠景出版社曾推出一套十冊的《金學研究叢書》,開“金學”研究之先風。大陸從八十年代末開始,也陸續出版了各類研究著作。三聯書店整套推出了新版《金庸全集》,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場金庸熱和武俠熱。現在,“金學”熱潮已漫卷全中國。
………………………………………………
絕代情聖
神鵰大俠的形象,
因了一種至情至性,
散發出特殊的光芒。
《神鵰俠侶》的面世,在金庸的創作歷程中,具有著里程碑的作用。儘管它只是《射鵰英雄傳》的續書,但它的精神實質已經完全不同了,它可說是金庸小說創作的一次重大的,醞釀性的轉折。
最主要的不同,是郭靖和楊過的迥異。
楊過一出場,引起了一片譁然。
正如梁羽生的金世遺一面世,也引起不少非議一樣。當時的讀者,喜歡心目中的英雄是完美無缺的。
這也算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悖論吧?
縱觀中西文學史,我們就可以發現,大凡偉大的作品之所以留存,一定因為它反映了時代,刻劃了人性,還加上流麗的文采。也就是說,基本條件是寫實:反映時代的寫實,人性描寫的寫實、文字功力的寫實。浪漫的縱情,只是一瞬而燦的才華,古典的抑制,才是紮紮實實的成就。
但問題在於,左一個寫實,有一個寫實,一味寫實下去,觀眾又不一定買賬。正因為現實中只有石屎森林,他們便想在小說中尋找海市蜃樓;正因為生活中沒有彩虹,他們便盼望在小說中能實現願望。倘若小說中的故事也跟現實中的生活一樣,他們幹嘛還要去通宵達旦地看小說?
況且,什麼時候,什麼空間,都會有人在呼喚英雄,期待英雄,需要英雄。
這種情況的存在,無疑是難煞了小說家。
金庸同樣也面臨著挑戰。事過境遷,我們不知道他當時都想過些什麼。
抽象的時間是一個巨大的空洞,如果有也只存在於錶盤的刻度上,而且必須憑藉錶針的奔跑。
如同小說中的人物要憑藉故事,歷史要憑藉史實,我們之所以能夠理解小說和歷史,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