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袁庭棟
偌大一個社會中,人人都在學習,而在學校中學習的,永遠只是少數,大多數總是自學者。如何對待自學,如何搞好自學,成為大家時常議論的問題,這也就十分自然了。
作為一個自學者,需要堅定的決心和毅力,這方面過去已談得較多,這裡,我想談談另外幾個問題,我認為這對立志自學的同志是極為重要的。
第一,要根據主客觀條件慎重地選擇讀書治學的方向。最近幾年來,為自學青年提供的社會條件越來越多,有些青年同志求知心切,飢不擇食,什麼都學,漫無邊際;有些則以能進哪個補習班為轉移,揀入籃子就算菜;還有不少人一心要當作家,這兩年又特別熱衷於編電影文學劇本。“開卷有益”這話是不錯的,知識面宜廣博以固基礎,但對於自學的同志,特別是業餘自學的同志,時間有限,就應特別講究利用時間的效率。所以,自學一定要有一個方向。姜亮夫先生曾在文章中寫道,他年輕時受周圍影響,一心寫詩詞,但幾位有經驗的前輩都認為他無詩情詩才,要他堅決放棄,轉學文字音韻,於是他燒掉了自己的詩集,成為他一生治學一大轉變。他總結說,一個人要選擇讀書治學的方向,要認真考慮:“一、自己先認識一下個人的‘天秉’譬如體魄、性情、脾氣、遲緩與急燥、記憶悟解能力、感情深淺、興味所在;二、認識環境、家庭、社會、親友、鄰里乃至經濟條件可能發展的道路;三、尤其要深知自己的缺點及對一切學科愛惡的情況,不要衝動。”譚其驤先生也在文章中寫過,他在大學中先讀社會系,轉讀中文系,再轉外文系,最後轉為歷史系。他說:“當時不少人都不以我這樣做為然,但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做對了。我這個人形象思維能力很差,而邏輯思維能力卻比較強,所以搞文學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學歷史並且側重於搞考證就相當合適。”兩位著名科學家的切身體驗,很值得今天有志於自學的同志們參考。
第二,要奠定紮實的基礎。這算是老生常談。但往往為不少自學者所忽視。
所謂打基礎,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基礎知識,二是指基本功夫。
基礎知識,範圍是比較廣的,對於學習文史的同志,正如王亞南先生所說:“掌握中文與歷史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文是基礎的基礎。”這其中包括漢語、文學、寫作、邏輯、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如果進一步要求,則文學中的文學史、文學名著、文藝理論等,歷史中的典章制度、地理沿革、重要典籍等,都是基礎知識。如果再進一步,則文字、音韻、訓詁、目錄、避諱、年代、科舉、職官、稱謂、輿地等,都是基礎知識。有同志問:這樣多的基礎,何時能學完?其實,各人根據具體情況,要求可以不同,但有一點必須注意,打基礎並不是一年兩年即告結束的事,初學者要著重學,入門者要繼續學,成為專門人才之後也不能放鬆,仍要注意不斷鞏固充實,要“固本”。
所謂打基礎的第二個方面是指基本功,也可以說是做學問的基本技能。與學理工科的同志必須學會各種實驗手段和檢索資料的基本技能一樣,學文史的同志也有若干基本技能,包括:工具書使用、文獻資料檢索、閱讀古籍、外語、掌握學術動態、作讀書筆記與資料卡片、寫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須掌握,不能忽視的。
第三,只要有可能,就應力爭到圖書館中去讀書。不要關在家中搞“百日寒窗”,哪怕一週內有一天到圖書館讀書,也宜爭取。在圖書館中,不僅可以讀到各種值得讀的好書,而且可翻閱有關參考書,使用各種工具書,可以讀到各種新舊雜誌報紙,可以檢索各種目錄索引,這一切既可增加自己的知識,又可訓練自己的基本技能,提高自學能力,在有的圖書館中,還設有閱讀輔導與諮詢,對自學者更有幫助。可以說,如果一個自學者對圖書館的知識網路能夠運用自如了,那麼,他也就算踏上科學之宮的臺階了。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圖書館中那種安謐、專注、沉思、探索的氣氛,閱覽者那種向知識高峰奮發攀登的精神,對每一個求知者都是一種極為有益的陶冶,可以培育我們遵守紀律、專心致志、積極思考、力求上進的氣質和情操。我認為,這對於一個自學青年來說,其重要作用決不亞於獲取知識。
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圖書館中讀書,曾將水泥地磨出了兩道腳印;列寧流亡瑞士時,每天都在圖書館中讀書九個小時;毛主席年輕時曾長期在湖南圖書館和北大圖書館苦讀,還前後和其他同志辦過三個圖書館,這些事例是大家所熟悉的。近年來為國爭光的新一代科學工作者如陳景潤、溫元凱、蘇阿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