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為何沒有聽到他們講“養兒方知父母的苦呢”?經過多年觀察,我總結了下面幾點:其一,大部分美國人決定當父母時,在經濟、心理上,做過一段適應和調整。其二,相互尊重,把子女作為一個享有同等權益的人,尊重子女本人的意願,遠比完成父母的夢重要得多。其三,孩子不可能跟父母一輩子,父母也沒有想靠孩子養老,所以在具體生活中,孩子和父母雙方保持獨立的思考和經營方式。比如,父母不會拿出自己的養老退休金給孩子付學費,只要孩子有機會,他們都以自食其力為榮,即使父母非常富有。
在中國的大文化下,我們看美國老人,覺得他們很可憐,其原因是他們沒有子女在身邊相伴。實際上,這正是大部分美國老人自己的選擇,不靠子女,靠獨立的自己。也許美國父母比中國父母“狠”些,因為他們的子女上學自己貸款,以後自己靠工資償還,甚至高中時候就開始打工。但是,這些正是孩子走向獨立,提早步入社會,鍛鍊個人素質不可缺少的機會。
在中國我曾看到高階自助餐上,孩子大吃,父母要了一份最最便宜的食品,為的是陪孩子。當時第一個念頭我想到的是:“我不會這樣做,如果經濟上不允許,我會誠實地告訴孩子真相。”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中、美兩國在教育下一代的觀念和行為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生兒育女是一種任務,並十分注重孩子長大以後的結果;
美國:養育一個生命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結果不是主要的;
二、中國:學習是孩子最最重要和最值得鼓勵的事情,而玩是無關緊要的;
美國:興趣是孩子成長最最重要的事情,孩子們玩的同時就是在學習;
三、中國:中國的父母很“善”,以給孩子包辦一切為榮;
美國:美國的父母很“狠”,讓孩子們自力更生為耀;
四、中國:以貌似濃厚的人情味實際上給孩子的是溺愛;
美國:以貌似冷酷的理性情事實上給孩子的是真愛。
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WTO的加入,就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這個地球村一個無法孤獨的成員。一切法則的共效性已經從各種競爭開始顯現,當然也包括人才的競爭。所謂人才競爭,歸根到底實際上是取決於培養人才之教育方式的不同。而這種方式之所以會不同,就是因為各自的教育理念和觀念的區別。那麼區別已經十分明顯了,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呢?
令人震驚的《新狂人日記》
早在半個世紀以前,魯迅先生在他的《狂人日記》裡曾發出過“救救孩子”的呼喚,這個呼聲在中國的上空飄蕩了幾十年。魯迅當年之所以要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是因為我們的大人用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來不斷地“吃”著自己的孩子,眼看著正常成長的孩子被越吃越少,於是魯迅先生心急如焚地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吧!如今雖然已經時過境遷,但是又有誰知道,中國人的這種“吃”人的惡習非但沒改。而且有越“吃”越厲害的趨勢。所不同的是,只是我們換了一種“吃”法。直到有一天我猛然看到一位中學生寫的那篇《新狂人日記》時候,我才真正的認識到,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魯迅先生的吶喊依然在我們的空中飄蕩著,而魯迅精神的執著不死,則意味著我們當下的精神世界與半個世紀前的精神世界似乎依然相似,只是在一個不同的層面上的又一次重疊。
新狂人日記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日前聞其大病一場。近見之,早已康復。因大笑,
出示日記二冊,語多荒唐,特錄其下。記中之語誤,一字不易。
一
今晚夜色平和,詩一般的平和。
“你去看課本!看這些管個屁用?它包你考上大學?”父親說。
這個人到底是不是我以前的父親?也許不是了吧。我所記得父親全然不是如此的。莫不是我父親落入某個歹人之手。換了個智慧機器來頂替他,來迫害我?
我害怕。
二
對的。父親定然不是先前的父親了。不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態度在如此的短短的幾年裡,怎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是的,就這幾年。
那個機器的眼睛陰森森的,好恐怖。
那個機器瞪著那雙恐怖的眼把先前父親為我買的“聖賢書”拿走了。況且,在它的嘴裡,把“聖”字去了,改為“閒書”。莫非這機器與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