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收復德州。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建文帝採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
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後,朱棣總結說: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後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於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軍。接著,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時間,南北交戰主要在河北、山東。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南軍兵多勢盛,攻不勝攻,燕軍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鞏固。能始終據守者,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裡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金陵勢弱無備,必可成功。於是朱棣決定躍過山東,直搗金陵。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向南直進。而燕軍已過徐州,山東之軍才南下追截。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雙方相持於淝河。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運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於靈璧,僅俘獲南軍將領即幾百人。自此,燕軍士氣大振,南軍益弱。朱棣率軍突破淮河防線,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這時,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騎趕到,燕軍軍勢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朱棣率軍直趨金陵。十三日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靖難之役”歷時四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南軍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開啟局面。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
不過,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義隆進攻北朝的魏國,而北魏以它的國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雄才大略,在擊破劉宋黃河一線之軍後,開始兵分五路,大舉向南反擊,長驅江淮,兵臨瓜步,飲馬長江,當時北魏太武帝達到了震懾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爭江南。反觀,朱棣的這種戰術也只能在那時特殊的形勢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殺功臣後,明廷已無堪與朱棣相匹敵的將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無恐。其次,“靖難之役”在那個時代的觀念中,純屬一家一姓內部之爭,所以建文帝雖一再下詔“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歸順燕軍者多。不然,朱棣孤軍南下,建文帝只需堅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師會合,山東方面則截斷燕軍的補給線和退路,那樣的話,朱棣處境勢必極其危險。因此,換上另一人,換上另一種背景,則斷不敢冒險採取這種戰術,置山東於不顧。
戰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展。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於宮中**而死,或雲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髮為僧,雲遊天下,傳說他於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又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起點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