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只是名義上的移交,因為在外交文書籤署之後,北洋政府同樣已經可以著手安排中國官方機構進駐青島,而在最後一些細節上的談判全部解決之後,中國軍隊也能隨即開抵青島。
在中德額外條約中,中國必須承擔德國在青島所有官方機構、官方人員和軍隊的轉移費用,並且保證德國在青島僑民的財產安全。如果德國在青島僑民要隨同官方機構一同返回德國,中國也必須負責僑民的一應交通安置費用。
單單是這筆轉移費用,初步估計就需要大約一百二十萬之多,這還不算僑民的交通安置費。一旦在青島的所有德國僑民都要返回本國,那費用必然又要增加。
換句話來說,事實上就是北洋政府花了差不多一百五十萬買回了青島主權。至於德國不僅能夠獲得這一百多萬的交通費用,還能保證遠東司令部的軍事力量安然撤離,簡直就是撿了一個大便宜。
遠在奉天的袁肅派遣了一名代表跟隨中國外交代表團一起來到青島,在外交代表團與德國方面開完會議之後,袁肅的這名代表單獨與青島總司令麥爾瓦德克進行了另外的會晤。這次會晤所商議的內容,是中國軍方願意出資收購德國在青島留下來的所有軍事設施,包括青島要塞的全部炮臺、後備大炮、儲存的炮彈,以及在青島城內城外的工廠、船廠。
德國方面的原計劃是在撤出青島時,將這些設施全部炸燬,最多是留下一些岸防工事,畢竟岸防工事的爆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消耗一筆不小的經費。
不過在聽說中國軍方願意出資購買這些設施,對於麥爾瓦德克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中國在接管青島之後,可以利用這些軍事設施牽制日本;另外一方面中國沒有遠征的能力,完全不必擔心會養虎為患;再者炸掉這些設施是一種浪費,德國工程師和軍隊花了不少的資源來修築這個堡壘,賣出去好歹能收回了一些本錢,不至於“血本無歸”,這筆收入今後反而還能用在歐洲戰場上面。
袁肅為了不讓德國人坐地起價,特別讓派遣與麥爾瓦德克會晤的代表,攜帶了二十斤的金條,在獨會面時將金條私下贈送給了麥爾瓦德克,並且暗示希望在購買德國留下的軍事設施的價格方面能夠優惠一些。
經過前後三次簡單的會面,麥爾瓦德克最終以六十萬帝國馬克的價格與中國簽署了轉讓協議,協議中包括了德國在青島的全部要塞系統、兩處軍艦維修基地、一處海軍基地以及城中三家司令部直轄的金屬加工廠、一家兵工廠、兩家軍械威脅工廠等等。
海軍基地和要塞系統要在青島司令部全部撤出青島之後方才移交中國接收,至於其他的工廠則在協議簽訂之後,陸陸續續進行交接。
袁肅取得了德國在青島所有工業設施和軍事設施,但是他並沒有打算將這些設施據為己有,畢竟青島並不在自己的勢力版圖之內,而且目前中日又因為青島問題十分敏感。因此,他決定將青島的軍事設施半賣半送給北洋政府陸軍部和海軍部。
北洋政府陸軍部和海軍部自然是樂得其所,僅僅經過幾封電報往來的商議,便決定以三百萬的價格從袁肅手中接管這些設施。當然,按照當時帝國馬克和銀元的匯率來看,袁肅最多也就賺了三、四十萬而已。
實際上德國在青島的這些軍事設施建造成本超過兩千萬帝國馬克,中國能以三百萬銀元的價格收購這些設施,已經是近乎空手套白狼一般撿了便宜。袁肅只不過派人前去與德國方面進行溝通,順帶付出了二十斤金條的賄賂,從而賺取了三十多萬的勞務費,並不算是詐騙國家的錢。相反,他還算得上是為發展國防事業做出了貢獻。
………………
【附青島要塞炮臺記錄資料】
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1898年與清政府簽約,作為了膠澳租借地,德皇對青島的定位首先是軍港,次為商港,因而建了大批軍事設施稱為“青島要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中國宣佈“中立”,日本對德宣戰,開始了攻擊青島。
駐守青島的德軍除原有永久性炮臺以外,又修了一條防線,從浮山灣大體上沿今延安三路、鎮江路再沿海泊河到膠州灣,這條防線上有原有炮臺,也有新建的炮臺,全部由明壕與暗道相通。
“青島要塞一覽表”記載了原有炮臺及新建全部炮臺。
臺西鎮炮臺21CM加農炮4門
團島炮臺8.8CM加農炮3門
衙門山(今小魚山)炮臺
15CM加農炮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