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約而同的通電下野,繼而在華僑和本地商人的掩護之下,易容改裝悄然遁走。
唯獨江西討袁革命軍林林虎部,一直在撫州與北洋軍奮戰至六月九日,這才因為李純調轉主力部隊北上圍攻,寡不敵眾之下敗退潰散而去。
從五月底到六月初,整個“二次革命”經歷了小半個月的時間,最後在盛夏的一場暴雨過後,一切都恢復了平靜。
孫中山在六月十五日從租界搭乘火輪東渡日本,臨行之前神色沉重,一言不發。
國內各省的報紙在十六日的頭版新聞上,盡皆報道關於所謂的“二次革命”是一場gmd醞釀策劃的叛亂軍事行動。即便是由南方革命人士所控制的報刊,在這個時候也不敢任意發表評論,最多也就是對此次事件沉默不語。
儘管仍然有少數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徒四下奔走,痛斥報紙輿論的不公正,可對於更多平頭老百姓們來說,他們連字都認不得幾個,也只能是道聽途說、聽之信之。
而經過這次地域廣泛的內戰之後,北洋軍事集團於各省的勢力格局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王佔元霸佔武漢三鎮,成為湖北省實際掌權人;李純擊潰李烈鈞,又逼走歐陽武,在馮國璋的支援之下執掌江西;廣東省也進入了由廣西接管的時代。
早在南京被攻克的第二天,一直擔任後勤保障工作以及拱衛津浦線任務的第一混成旅,便開始密謀向淮安和淮北兩地收攏各營各部。
袁肅在六月九日這天,正式下令第三團從港城開拔,與淮安的第一團會合。
不過因為前前後後駐紮了有一段時日,再加上整個江蘇省內交通秩序混亂,第三團的轉移消耗了不少時間。當然,其中也包括他在港城收集了一大批物資。
關於在港城所謂的“收集物資”,就袁肅個人來說確實有一些過分,說的好聽一些叫“收集物資”,但說的更直白一些那就是“搶X劫”和“勒索”。只是他並非是縱容麾下士兵搶X劫、勒索老百姓,而是利用軍隊的名義向港城各地方政府索取錢財物資。
雖然說,早在一個多月之前,袁肅便已經開始為此次南下籌備經費,可以說他手頭上現存的經費完全可以維持第一混成旅今後兩個月的排程。只是考慮到接下來要在淮安和淮北站穩腳跟,到時候必然需要一筆很大的開銷,而最快速、最有效獲取經濟來源的辦法,自然只能是出此下策。
之所以說佔據淮安和淮北需要很大一筆經費,一方面考慮這兩個地方畢竟遠離灤州,又沒有連貫性的鐵路交通支援,所以要想完全站穩腳跟,必然要在極端的時間裡擴大實力。而擴充實力最好的辦法那就是擴充軍備。
並且擴充軍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如果不能儘快變成現實,今後再有諸如此類的動作,勢必會引起安徽、江蘇兩省省府的戒備,到時候便會難上加難。
要的就是趁兩省內亂剛定,倪嗣沖、馮國璋忙著善後這段時間,一鼓作氣把佔據兩地的軍隊一步擴充到位。
至於另外一方面,在獲得淮安和淮北兩個地盤之後,第一混成旅勢必要分散一部分力量。相當一段時間裡,只怕都要有最少兩個團的兵力駐紮在當地。按照袁肅的預想,第一混成旅的番號是不會就此拆散,而鎮守淮安和淮北的兩支部隊也不會繼續使用第一混成旅的番號。所以說,到頭來分散出去的兵力,還是要儘快填補回來。
只有這樣,才算是實力和勢力的擴張,而非僅僅是多了幾個地盤。
所以這筆經費還需要用在維護根基的上面。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這些都是需要在短時間之內完成,因而不得不想盡辦法來籌集足夠的經費。
袁肅帶領第三團抵達淮安正好是六月十五日,如今淮安此處已經沒有高階軍官,但凡迎接安排盡由是趙山河全權負責。趙山河在北郊剛與袁肅見面,就告知孫中山凌晨時已經離滬東渡而去的訊息,南方革命勢力已然全部消亡殆盡。
連夜將第三團安頓下來,袁肅沒有急著訊息,他召集目前尚在淮安的一眾將領在下榻之處開始一次秘密會晤。如今南北內戰已經結束,留給他奪取淮安和淮北的訊息越來越少,因此很多事情需要進一步的加快速度。
這次會晤沒有太多的人,除了之前一直跟著袁肅的郭文遠、葛金章二人,就只有三團團長李勁夫和一團團長趙山河。
袁肅先從趙山河這邊瞭解了一下淮北這邊的情況,之前在港城時,趙山河也多次發過電報進行彙報,他多多少少算是掌握了一些訊息。在經過現下趙山河進一步補充和匯總,基本上可以弄清楚淮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