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筆款是哪裡來的呢?原來是他的門生舊部大夥湊集起來的。聽說是營長以上,每人一百二百多少不等,一總湊了40萬塊錢,才買下了這塊地皮,蓋成了這座公館。……到段死後,他的南門倉的公館由日本駐軍收購,給了40萬塊錢,由段遺族分配。”(王楚卿《段祺瑞公館見聞》,原載《文史資料選輯》第41輯)
關於這座宅子,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也有過特別的交代:
“關於吉兆衚衕(編者注:王楚卿文章中南門倉屬於吉兆衚衕的一部分)龐大的房子如何建築起來的,也有說明的必要。民國成立後,凡軍政界要人,多數在北京均有大住宅,更富有的還有出租的房產。先伯的部屬學生,如田中玉、靳雲鵬、魏宗瀚、陳文運等,想到自己都有自置住宅,惟有段老總沒有,借住人家的房子,覺得很難為情,說不過去。原擬大家共同集資幾萬元,代買一所舊房子,加以修理贈送,後來演變到代為建築。原計劃以不超過六七萬為度,由衛興武設計建造(衛亦系老武備學堂學生,精通德文,瞭解一般工程,小站練新軍時,充工程營幫帶),1921年餘後始落成;龐大而不適居住,工程簡陋,光線黑暗,更有很多的浪費,因此建築費大超過預算,幾乎無法結束工程。1925年先伯任執政時期,秘書廳即在前院。日軍陷華北佔領北京後,偽華北政委會誘迫大兄宏業,不得已而出讓。段家除這樣一所大而無當的房子以外,其他任何地區從未購買或建築過一間房子、一畝地皮。”(《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晚清北洋》下冊,P818)
不管段祺瑞在其它地方還有沒有房產,僅據上面的引文便可知,所謂“段祺瑞一生沒有不動產”“全靠租房度日”之說顯然是錯誤的。
至於段祺瑞1926年下野後的經濟狀況,也絕沒有何虎生教授文中描述的那麼悽慘。1928年蔣X介X石得知段祺瑞生活確實有些週轉不靈,隨即“送上2萬元,在此後三四年間,又送過數萬元,生活問題遂得到解決”(段宏綱語),段祺瑞1933年到上海後,國民政府每月供給他兩萬元生活費,雖不富裕,但維持生活足矣。
段祺瑞的生活較當時的其他軍閥較為清廉節儉,但房產、姨太、雜役等也是一應俱全,即便後來真的生活有些緊張,但也不至於出現什麼“揭不開鍋的窘困局面”。至於有人說什麼段死後還有七萬元外債無力償還之類的話,也是無稽之談。真實的情況是:段死後,他的南門倉的公館由日本駐軍收購,給了40萬塊錢,由段遺族分配;其在中國銀行還有四萬元股票,給他幾個女兒做了嫁妝;還有正豐煤礦的一些股份,也被兒女分了……
“民國範兒”在今天是個氾濫成災的詞。“段祺瑞終生向遇難學生懺悔”,也是這氾濫成災的“民國範兒”的一部分。可惜的是,雖然段祺瑞確實不愛斂財,生活樸素,政壇裡翻滾多年,仍可謂道德模範;但沒有發生的事情,它就是沒有發生;段祺瑞沒有向遇難學生下跪,沒有為之終生懺悔,他也有自己的房產,不必終生租房度日,更沒有落魄到交不起租金的地步。沒有“民國範兒”,沒有“一代完人段祺瑞”。我們應該“發現歷史的真相”,而不是去“發明歷史的真相”。
正文 第71章,藉機獵取
網際網路 更新時間:2013…2…17 8:19:32 本章字數:3119
聽到這裡,在場眾人都有所色變,尤其是之前巡防營的李勁夫、趙繼時、孫德盛等人,他們先前倒是沒有怎麼意識到這一點,可現在經袁肅這麼一提,這幾人都有幾分恍然。
倘若真的像袁肅所說的那樣,到時候內部出現問題,那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禍事。
李勁夫、趙繼時等人現在雖然是袁肅的麾下,也必須聽從袁肅的命令,可手裡的這一團人馬卻是跟隨多年的兄弟,更是自己站穩腳跟的資本所在。萬一因為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到頭來連累了他們這些人,那才是有苦說不出。
於是眾人在面面相覷一番之後,漸漸的把目光落在了何其鞏、郭文遠、葛金章三人身上,在座的人都很清楚,這三人可是有革命底子的。
何其鞏倒是十分敏感,很快就察覺到現場的氣氛有些不對勁,倒是郭文遠和葛金章二人有一些後知後覺,二人還在心裡嘀咕著這些人到底在看什麼。
微微的嘆了一口氣,何其鞏擺出一副氣定神閒的臉色,緩緩開口說道:“都督所言極是,畢竟之前我們這邊發生過灤州兵諫和灤州起義,麾下眾將士們對革命還是很有眷念之意。不過話又說回來,在下之前專門在隨營學堂和旅部做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