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陰謀始建立在他父親王華高中狀元,而年少的王守仁,又過早表現出了他的聰明才氣的背景之下。
王華高中狀元,是成化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82年的事情。中了狀元之後,王華派人接父親王倫、兒子王守仁去京城。於是爺孫二人就上了路,途經鎮江金山寺,爺爺王倫牽著小王守仁的手,登山遊寺觀江景,然後與寺中客人同座,弄幾首詩出來,也顯得自己比較風雅。
可是吟詩這種活兒,是很累人的,要絞盡腦汁,要搜腸刮肚,要出口成章,最好還能夠帶點兒哲理性的色彩。幾個大人正在痛苦中思考煎熬,十一歲的王守仁突然蹦了過來,曰:不就是弄首破詩嗎,這有何難,你看我給你們搞一個: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詩寫得倒還說得過去,但是王守仁如此小的年齡,卻如此愛顯擺自己,這個毛病要是不矯正過來,那這小東西長大之後,鐵定不是什麼好玩意兒——單是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就不知道會招惹多少仇人。那這孩子的一輩子,就甭想活得開心。
咋整呢,可不能讓這孩子在恃才傲物的歪道上走下去,一定要剎住這小東西的歪風邪氣。可咋個剎法呢?
於是有一天,王守仁正在街上瞎溜達,前面忽然來了一個算卦先生,筆直地向著他走了過來,說:小朋友,現在,我要給你相面,閉嘴,不許打岔,我下面說出來的話,你要牢牢記在心裡,要每時每刻翻出來琢磨,就像牛反芻一樣,直到把我的話徹底理解為止,聽清楚了沒有?聽清楚我就開始了:
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
說完這幾句話,相士再問王守仁:你聽清楚了沒有?記住了沒有?記住了就好,你慢慢琢磨吧,什麼時候把這幾句話琢磨明白了,你就算全都明白了。
相士說完就走了,撇下王守仁站在大街上,呆呆地一個人發愣:這個算卦的,雲山霧罩地說些啥啊?讓我慢慢琢磨琢磨……
細一琢磨,好像相士的話並沒什麼難以理解的,他就是說:小朋友啊,當你的鬍子長到領口處的時候,你的學問就進入了聖境。當你的鬍子長到兩乳的位置之時,你的學問就可以結聖胎了。而當你的鬍子長到過肚臍眼,那麼你的學問,就到了聖果圓的地步了。
可什麼叫入聖境?什麼叫結聖胎?什麼又叫聖果圓?
入聖境,就是學問登堂入室了。結聖胎,就是你可以建立自己的理論思想體系,向著大師邁進了。聖果圓,就是說你的學問已經能夠學以致用,用來指導實踐了。
也就是說,大街上突然跑來一個算卦的,告訴王守仁說:你的年齡不到三十歲,學問是無法登堂入室的。不到四十歲,是無法建立起完善的思想理論體系的。不到五十歲,是無法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的……說這番話的人,不過是個算卦的。他真的懂這些嗎?如果他真懂,怎麼把自己弄到了走街串巷替人算卦的地步?如果他不懂,又怎麼能對王守仁說出這番話來?
為什麼要忽悠孫子
實際上,少年王守仁遇到的那個相士,百分百是他的爺爺——王倫高薪聘請來的騙子,跑來忽悠孫子王守仁的。
為什麼要忽悠王守仁呢?
這是因為啊,王守仁這孩子太聰明瞭,而在追求學問的大境界上,聰明的孩子九成九要吃大虧。
為什麼呢?
因為啊,學問這個東西啊,是搞出來給普通人用的,所以最終的表現形式超級簡單。聰明孩子一看就懂,就不會把學問當回事,如此簡單的東西,有什麼值得探究的?比如說《論語》開篇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聰明孩子和笨孩子看了,是有不同的表現的。
聰明孩子看了這句話,頭一個反應是:學而時習之了,還不亦說乎……外邊有那麼多的美女不讓人家看,非讓人家看書本,這已經夠鬱悶的了。可看了書本還不夠,還要時習之,這明擺著是有病,豈有一個不亦樂乎的道理?再查查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噢,學而時習之的意思啊,是說掌握了知識並在現實中靈活運用,是很快樂的哦。沒錯沒錯,我看了書,又比別人聰明,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娶了超級大美女,的確是不亦樂乎,有道理,這句話有道理啊……
基本上來說,聰明的孩子想到這一步,就算是齊活兒了。
但是笨孩子卻不一樣,他也在琢磨:嗯,掌握了知識並在現實中靈活運用,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