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官兵們當然知道,對他們來說,這世上的確還有比軍艦更值得珍惜的東西。
奇特的創業之路,只有親歷過它的人才能咀嚼出其中的苦澀甘甜。
4 陳船厲炮
“張震找我,給我看了粟裕從北京發來的電報,內容是,中央決定由三野完成解放臺灣的任務,同時要我們海軍負責搭載並掩護登陸行動。我覺得可笑,我說你這個參謀長也替我想想,我拿什麼配合幾十萬大軍行動?你告訴他,我無法完成這個任務。張震很為難,說,還是你自己向他報告吧。我就給粟裕發了電報。粟回來後在前委開會時說,你怎麼把電報發到軍委去了?我說,不講,怎麼完成?反正我認為,在毛澤東面前是不能誇這個口的。”
“粟問,那你說怎麼辦。我說接受這樣一個任務,一定要有準備期,除空軍外,海軍主要是登陸艦艇和戰鬥艦艇的準備。我提出,國民黨留下的船都在地方和招商局,都給我調來。海軍建設是綜合性的,現有的領導機構不夠用,調幾個現成的軍一級機構來,再就是搞幾所學校,加大培養的力度。粟裕他贊同我的意見,馬上報告華東局批准了。”
我曾經和父親探討過,在當時條件下渡海作戰的可能性。當然,我知道歷史是沒有假如的。父親的看法是,作戰行動是受地理條件制約的,作戰指揮就是建立在這個條件之上的藝術。登陸作戰,尤其是跨越海峽的登陸作戰,是建立在優勢的武器裝備基礎上的作戰行動,拿不到制海權、制空權,登陸行動就無法進行。渡海解放臺灣的作戰行動與我們歷次作戰都有本質的不同,已經超出了我軍擅長的運動戰的作戰樣式。這不是什麼深奧的道理,只是個常識問題。以消滅了800萬蔣匪軍作為完成這次作戰的依據,是荒唐的、可笑的。如果沒有蘇聯在海空軍上的支援,單靠我們自己在短時期內是難以實現的。中央是希望蘇聯的介入,但這只是單方面的願望。撇開兩國間複雜的利益糾葛不說,單從二戰後的戰略格局上看,斯大林是不可能打破與美國的力量均勢的。所以,只能是立足於自己。
父親的這些看法,從近幾年公佈的歷史檔案中可以得到印證。
1991年,蘇聯解體後,前蘇聯援華專家組負責人N.B.科瓦廖夫對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問題專家C.H.岡察洛夫披露:“斯大林認為,蘇聯在軍事方面支援攻打臺灣將意味著與美國空軍和海軍發生衝突,併為新的世界大戰造成口實。戰爭已使蘇聯經濟遭受了巨大損失,如果我們領導人這樣幹,俄國人民是不會理解我們的。不但如此,他們還可能把我們趕走。”不管斯大林的這些話是否帶有蠱惑性,反正他是不會出兵的。更不用說,不到一年,朝鮮戰爭就爆發了。
對蘇聯人的失望,幾乎影響到整整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後來30多年從事國防工業的生涯中,父親成了死硬的自力更生派,不能說這與海軍的建立沒有關係。中國要想強大,只有靠自己。
打臺灣的作戰行動取消了,但海軍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成了父親朋友的國民黨海軍將領曾國晟給他出了個主意:“陳船厲炮”。這個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機械署的少將署長,是一個卓越的造船專家。父親請他出山,主抓艦船裝備。做事在於思路,海軍的當務之急是清剿沿江沿海的國民黨殘匪,保衛航道和海上運輸的暢通,完成這一任務,並不一定需要大艦。關鍵是一旦遇上國民黨的大艦怎麼辦?那就要比試一下誰的火力更強了。在現有的較小噸位的艦艇上,改裝上口徑大、射程遠、射速快的火炮,增強炮火的威力。大炮上小艦,取個好聽點的名字:“陳船厲炮”。
船從哪來?一是國民黨投誠、繳獲的艦艇,第二艦隊遭國民黨空襲後所剩不足26艘;在鎮江向我8兵團投誠的國民黨第5巡防區的26艘;長江沿線投誠的6艘;向中南、西南軍區投誠的7艘;自己俘獲的6艘;共計70餘艘。
江南造船廠提供的10艘;招商局47艘(含登陸艦);後來上海水產公司又改裝了巡邏艇56艘。共計113艘。這樣華東海軍大大小小有了180艘艦船的規模。
這些船並不是都能用的,但可以改造。按曾國晟的觀點,商船和軍艦的區別主要在船體的艙隔上,商船大些,軍艦間距小些,防止中彈後進水太多沉沒。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不難改造。
再就是火炮。軍艦買不到,艦炮還是可以搞到的。“戰爭基本結束了,地面火炮和大口徑機槍有的是,要多少就能調多少,何況改裝炮架和操控、瞄準系統也不是什麼難事。有些特殊的裝置需要從香港去搞。”父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