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口吐涎沫,聲類畜叫,食頃乃蘇”,並指出其多由七情鬱結、感受外邪、驚恐等因素致痰迷心竅而發病,治宜豁痰順氣,清火平肝。明·王肯堂《證治準繩·癲狂癇總論》對癲狂癇加以區別,是癇病認識上的一大飛躍。清·程國彭《醫學心悟》創制定癇丸,至今仍為痾病治療的代表方劑。清·李用粹在《證治匯補·癇病》提出陽癇、陰癇的分證方法及相應治則治法。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癲癇》龔商年按語云:“癇之實者,用五癇丸以攻風,控涎丸以劫痰,龍薈丸以瀉火;虛者當補助氣血,調攝陰陽,養營湯、河車丸之類主之。”主張從虛實論治本病。清·王清任《醫林改錯》則認為癇病的發生與“元氣虛”和“腦髓瘀血”有關,並創龍馬自來丹、黃芪赤風湯治療本病證屬氣虛血瘀者,至今對本病的治療仍具有參考價值。
根據癇病的臨床表現,西醫學的癲癇無論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無論大發作、小發作還是侷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均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一、病因
癇病的病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大類,先天因素主要為先天稟賦不足或稟賦異常,後天因素包括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跌僕外傷或患他病致腦竅損傷等,先天或後天因素均可造成臟腑功能失調,偶遇誘因觸動,則氣機逆亂,元神失控而發病。
1。稟賦異常
癇病之始於幼年者多見,與先天因素有密切關係,所謂“病從胎氣而得之”,責之胎兒在母腹時,母親突受驚恐而致氣機逆亂、精傷腎虧,或妊娠期間母體多病、過度勞累、服藥不當等原因損及胎兒,使胎氣受損,胎兒出生後發育異常,發為本病。另外,父母體質虛弱致胎兒先天稟賦不足,或父母本患痾病而髒氣不平,胎兒先天稟賦異常,後天亦容易發生癇病。
2。情志失調
七情中主要責之於驚恐,如《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由於突受驚恐,致氣機逆亂,痰濁隨氣上逆,矇蔽清竅;或五志過極化火生風,或肝鬱日久化火生風,風火夾痰上犯清竅,元神失控,發為本病。小兒臟腑嬌嫩,元氣未充,神氣怯弱,更易因驚恐而發生本病。
3。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溼生痰,痰濁內蘊,或氣鬱化火,火邪煉津成痰,積痰內伏,一遇誘因,痰濁或隨氣逆,或隨火炎,或隨風動,矇蔽元神清竅,發為本病。
4。腦竅損傷
由於跌僕撞擊,或出生時難產,或患他病如中風、溫疫(顱內感染)、中毒等導致腦脈瘀阻或腦竅損傷,而致經脈不暢,腦神失養,猝遇誘因而使神志逆亂,昏不知人,而發為本病。
二、病機
本病主要為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臟腑功能失調,髒氣不平,陰陽失衡而致氣機逆亂,風火痰瘀等邪閉塞清竅而發病,其基本病機為氣機逆亂,元神失控。病理因素涉及風、火、痰、瘀等,其中尤以痰邪作祟最為重要,《醫學綱目·癲癇》所云“癲癇者,痰邪逆上也”即是此意。積痰內伏,每由風火觸動,痰瘀互結,上蒙清竅而發病。
本病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等髒密切相關。病理性質虛實夾雜。早期以實為主,主要表現為風痰閉阻,或痰火阻竅,或痰瘀互結。後期因病情遷延,正氣損傷,多為虛實夾雜,除風、火、痰、瘀等表現外,常還有虛證證候,如脾虛不運、心脾兩虛、心腎兩虛、肝腎陰虛等。幼年即發病者,多為先天稟賦不足,病性多屬虛或虛中夾實。癇病發作期多實或實中夾虛,休止期多虛或虛中夾實。休止期僅是逆氣暫時消散,風、火、痰、瘀等邪氣暫時安靜,但由於病因未除,宿痰未淨,臟腑功能未能恢復,隨時可能再次發作。
本病的病機轉化決定於正氣的盛衰及痰邪深淺。發病初期,痰瘀阻竅,肝鬱化火生風,風痰閉阻,或痰火熾盛等,以實證為主,因正氣尚足,痰邪尚淺,瘀血尚輕,易於康復;若日久不愈,損傷正氣,臟腑功能失調加重,可轉為虛實夾雜之證,痰邪深伏難去,痰瘀凝結膠固,表現為虛實夾雜,治癒較難。因本病常時發時止,且時有反覆,若久治不愈,必致臟腑愈虛,痰濁愈結愈深,而成頑痰;頑痰難除,則癇病反覆發作,乃成痼疾。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任何年齡、性別均可發病,但多在兒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發病,多有家族史,或產傷史,或腦部外傷史,老年人可有中風史,每因驚恐、勞累、情志過極等誘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