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 (第1/4頁)
不是就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看到蘇大娘子那一刻王珏深吸一口氣,見到正主一切都好辦了。
作者有話要說:
第275章 真熱鬧
話說王珏帶隊去鄰居那作妖,他們離開的時候倒沒什麼,待他們到達漣水縣時事情才爆發。也是趕巧,由於高句麗、百濟、倭國部分使者在長安鬥毆導致參與者全亡,高句麗和百濟剩餘的使團成員都決定送信回去讓大王決定該怎麼辦,回去報信的人正趕上事件爆發。
事件緊急,被派回的高句麗和百濟使者一路同行,他們各自回國後都被國內情況震驚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大事,各處百姓都惶恐不安的樣子。怕大王可能不知道地方上發生什麼事情,便是在著急回去稟報情況,兩國使者還是不約而同在路上停住打聽情況。
這一打聽可不得了,差點沒給嚇跪了。最近發生的轟動事件,全國好些人家的牲畜開始大面積死亡,前些日子百姓在各處挖出老天示警的大石,上面寫著:大王不仁,降禍於民。
古人多迷信,歷史上什麼託夢、示警之類的,但凡轟動都少不了後續的或造反或流血事件。為啥這種招式頻繁被使用?為啥每次動盪都離不開這個手段?有用唄!!!
無論哪個國家,對百姓來說最在意的都不是誰當君主,而是能不能溫飽。王珏本來是想向農作物下手,但是想想到底狠不下心。她的目的是製造混亂和恐慌,想來從牲畜下手應該也能達到目的。
得知發生這麼大的事情,被派出的使者不敢停留都往都城趕。越是臨近都城守備越嚴,當然百姓們也不似外圍地段百姓那般惶恐,至於是不是因畏懼才如此就不好說了。
待到達都城,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將長安發生的事件稟報給大王。高句麗和百濟的皇宅內都聚集著大臣在商討怎麼應對發生的事件,以及猜測事情是誰做的。本來就夠糟心的了,又聽說長安發生的事情簡直是倒黴起來停不住。
“事情發生在長安,要我說就是唐人做的!”
“我不同意,肯定是倭國人使壞,他們是為忍者的事情報復。”
“忍者的事情不是我們做的,倭國人栽贓還敢再有動作?!”
“誰知道是不是有誰私下行動或者百濟的人所為,我們這些人就是遭了無妄之災。”
“怎麼沒有人懷疑新羅,他們可是一點都沒遭難!”
回來送信的不是正使,屋裡吵架這些各個都能秒了他,將長安發生的事件和回國路上見聞說出後使者就開始閉嘴裝鵪鶉,免得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既然沒被趕出去,可得趁機聽聽他們準備怎麼處理國內突發事件,等到長安好跟上司稟報情況。
這是高句麗都城的情況,百濟送信使者遇到的情況基本與他的難兄相同。
聽著臣子們爭吵,高句麗王一直皺眉不出聲。他覺得事情不像唐人所為,倭國人倒是有可能,若真是這樣說明他們當初斬殺高句麗和百濟的使者不是找替死鬼而是真的發現傳信證據。如果是這樣,那個私下活動的人是誰,是高句麗的人還是百濟的?
除去倭國,更有可能的應該是新羅。發生事件之初,高句麗王第一時間派人去百濟和新羅打探情況,結果百濟的遭遇和他們相同,而新羅則一點事情都沒有。一般來說三國對峙的情況如果只一國沒遇到事情很容易被懷疑,這樣看來又像栽贓,然而若真是新羅人認為有唐人撐腰有恃無恐呢?
無論怎麼說,不管這個事情是不是倭國人所為都不能將事件引向他們。原因很簡單,便是高句麗和百濟聯合去攻打倭國也要大傷元氣,又有新羅在一旁盯著,這種戰爭一定不能打。對於政客來說,重點不是誰動手,而是如何做能避免危機甚至從中得到好處。
高句麗王一直沒忘記跟程鐵牛之間的交易,如果要刺殺蘇我家族的人何不再跟天皇展開合作。這樣既能與天皇共同行動減少己方傷亡,又能讓天皇因此欠下人情,還能拿到程鐵牛給的好處,真是一箭三雕的好計謀。
至於國內,這正是一個攻打新羅的好藉口。想來百濟王應該也這麼想,他們完全可以藉著這次的理由按早計劃好的那樣聯合吞掉新羅。至於滅掉新羅後,天皇欠了人情可以找他派兵支援,到時候在倭國人的幫助下再滅掉百濟,如此不就統一了嘛。
高句麗王縷清思路後像打雞血一樣興奮,原本畏懼大唐幫著新羅才不好動手,如果能製造確鑿證據將事件指向新羅,那麼他們出兵理由十分充足的情況下唐人應該不好再幫助新羅。
百濟王的想法跟高句麗王相同,他們想的都是先聯合幹掉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