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麼?”
靈仙想了想,“那人可是身穿紫色雲紋緞面外袍,手拿一把象牙骨折扇?”
黎池回想一下那人的穿著,託他的好記性的福,他將那人記得一清二楚。“是的,靈仙可知是府上哪位主子?”
“那是長房大老爺的大公子溫少爺。”
“哦~原來是溫大哥啊。好了,靈仙你去準備熱水。”
靈仙退下去了。
或許黎棋還沒想明白,只一心心疼兒子莫名其妙地被罵了。但黎湖年輕腦子靈活,再加上與黎池這些年的相處,他立馬就將黎池的心思猜出來幾分。
黎湖暗暗嘖道:黎溫,你總有一天,要為你的滿嘴汙言穢語付出代價的。
第61章
二月十一那天傍晚,會試結束後開啟的貢院大門,在當晚又重新緊閉。
大門緊閉的貢院內,八位同考官和三位主考官,歷時四天廢寢忘食地判卷之後,終於判卷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了。
八位同考官,將經由他們八人判卷打分的答卷,按得分高低排列出來,然後拿給三位主考官,由他們來打分並最終確定名次。
“除去卷面有墨團汙跡、書寫不規範等,直接剔除的答卷外,有效答卷共計七千零五份。在三位的監督指導下,在下八人終於全都判卷打分完畢,這是根據最終相加得分,按分數高低排列出的全部答卷。
接下來還需您三位,最後來掌掌眼打分,排一下名次高低。”
“都是同朝為官的同僚,各位的為人和才學我們都是信得過的。聖上旨意是取整三百名貢士,既然這樣,我們就取前四百名的答卷來複核和排名。”在糊名交卷時,對黎池有過一笑的主考官之一唐翰林提議。
“那就聽唐翰林的,取前四百份答卷來複核。”會試三名主考官之一的宋學士同意道。
會試的判卷機制,是由八名同考官各自負責判改其中一題。
比如,同考官甲負責判改兩百道‘雜宗‘試題,同考官乙負責‘雜宗‘最後的‘判書‘公文試題。丙負責前一百道‘經義‘試題,剩下的兩百道‘經義‘題由丁和戊分別負責一百道。庚、辛和壬三人,分別負責一道策問題。
一名考生的最終得分,就是八位同考官所打分數相加後的總和,稱為‘初始分‘。當然,最後張貼到榜上的考生答卷,還會多出三名主考官給的三個分數,即榜上考生的卷面上會有四個分數。
這也是在儉王殿下上疏獻策後,這次會試才開始施行的全新判卷方式。
這樣的判卷方式,不得不說,較之以前的由三人一組、從頭至尾去判改一份答卷,不但更加快速,對考生也更加公平。
但另一方面,他們考官們判卷時,想要動些其他心思也就更加困難了。
三位主考官開始將前四百份答卷,粗粗地瀏覽一遍。大多數情況下,三人都會給一個與‘初始分‘差不多的分數,浮動範圍在上下叄分之間。
而那剩下的少數情況,則是主考官們在看筆跡。遇見眼熟的筆跡,就會比‘初始分‘高出伍到拾分,又或者降低伍到拾分。
三名主考官將四百份答卷都打分完畢了,可卻都還有同一個任務沒完成:認出黎和周的答卷。
將黎和周的答卷認出來之後,唐翰林是要給他多打分,另兩個主考官是要給他少打分。
可他們將四百份答卷的分數都打完了,也還沒有認出黎和周的答卷。
唐翰林暗想,莫不是那黎和周徒有虛名,甚至都沒進前四百名?如果是這樣,那黎和周是怎麼入了儉王殿下的眼的?
唐翰林腦海中浮現出鄉試糊名交卷時,即使在考棚裡待了九日夜,那黎和周也依舊俊秀溫雅面龐和修長身姿……難不成是黎和周的美貌,入了儉王殿下的眼?
……
三名主考官中的另一方,錢翰林與宋學士對視一眼,都沒放棄找出黎和周。
錢翰林出聲:“前四百名的分數都已給出,即使有同分的我們也在比較之後,批出了名次先後。按理說,鄉試榜就直接取前三百名即可。
但是,此次會試的諸多規矩都無前例可循,還要我們自己謹慎地摸索著來。否則若是哪裡不妥,我們都討不得好。”
此時,宋學士跟著補充:“錢翰林說得在理。在下覺得,還要確保前三百名的考生沒有其他問題,比如入場時攜帶物品沒有不妥,身份和文書核對無誤等。”
唐翰林聞言,心底暗疑:攜帶物品、身份文書核對,這些事都是會試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