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便,也讓姚懷瑾用腳步粗略地丈量一下這塊地的面積。
至於李小嬋自己,則挑選出十株左右的玉米,根據玉米棒子的多少和大小,算出平均每株玉米的產量。
最後將植株數和產量相乘,再除以田地的面積,這才算是每畝地玉米的產值。
這之後,還得將得出來的資料,記錄在李小嬋先前做好的表格上,免得抽查得多了,就弄混了。
姚懷瑾還在數植株、丈量田地的時候,李小嬋已經估算好了每株玉米的平均產值,正在做自己的簡易鉛筆。
事先在選擇木炭的時候,李小嬋特意挑選細長條且易書寫的,這會兒又用紙將木炭條緊緊地捲了起來,用繩子綁住,再將其中的一端封住,另一端的空隙留住,這一支簡易的古代鉛筆,算是做成了。
雖然看起來簡陋了一些,用起來也沒有真正的鉛筆方便,但比拿著文房四寶來串村走田,不知道要方便多少了!所以,李小嬋對於自己的勞動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
姚懷瑾數完玉米植株數量,丈量完這塊田地的大小,到地頭來向李小嬋彙報時,就見李小嬋正拿著這支自制的木炭筆,在紙張上寫寫畫畫。
“咦,你倒是聰明!”姚懷瑾一見木炭筆,就立刻笑讚道:“把木炭條用紙包起來,一端封住,一邊留口,用多少木炭。就撕多少紙,既便於攜帶,也方便使用,還省得弄髒手。真是方便!這麼簡單的事兒,怎麼在你之前,就沒有人想到過!”
這世間很多事都是這樣,非常簡單,卻又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李小嬋謙遜地笑笑,說:“二公子謬讚了。我不過是圖個方便,又怕弄髒了手,才自己做來玩兒的,哪裡當得起你的誇讚。”
姚懷瑾不以為然,又誇了李小嬋兩句。便笑著報出了這塊地玉米的植株數和田地的大小來。
李小嬋一邊聽著,一邊就隨手記下了。因為習慣,也圖方便,李小嬋下意識地就寫下了幾個阿拉伯數字,順手還把加減乘除號也用上了。
這下可驚呆了姚懷瑾。他指著紙張上李小嬋隨手剛記錄下來的數字,驚訝地問:“你這是畫的什麼?怎麼我從來都沒有見過?你畫它們做什麼?先前我說的不是數字嗎,你怎麼畫它們了?”
連珠炮似的追問,一下子都衝進李小嬋的耳朵裡。
李小嬋往後仰仰身體,避開姚懷瑾無意之間傾過來的身體,少不得又要將阿拉伯數字的奧秘,還有加減乘除號的用法給他講解一番。當然。李小嬋只推說這是自己無意間在一本書上看到類似的計數和計算的方法,受了啟發,閒暇時無聊,為了方便,自己弄來計數、計算用的。
姚懷瑾果然是西川府最聰明的學子,李小嬋不過粗略說了一遍。他就大體上弄明白這些彎彎扭扭的蟲子一樣的符號,是怎麼用來計數和計算的了。明白之後,姚懷瑾少不得又對李小嬋一番驚歎和誇讚,接著又問道:“那當初你給我爹看的小冊子和表格,怎麼都沒有這樣計數?”
李小嬋謊稱道:“自然是因為這只是我自己弄出來。圖方便的。別人都不知道,要是用它計數,除了我,別人誰還能理解是什麼意思?到時候,反倒是更不方便了。”
姚懷瑾想想也是,不說別人,就說他自己,一向自認為聰明,聽了一遍卻也只是略懂皮毛,要想熟練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便揭過不提了,只是一臉興奮地看著李小嬋在紙上寫寫畫畫的,不久便將這塊地玉米的平均產值給算出來了。
一畝地約莫700斤,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
但是顯然,李小嬋對這個產量很不滿意,覺得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確實,比起現代的畝產隨便就上千的玉米而言,精耕細作才產700斤,就顯得太少了。
姚懷瑾見李小嬋眉頭輕蹙,小聲問:“是不是太少了?”
李小嬋搖搖頭,說:“勉強算是尚可。但是,我覺得玉米不應該只產出這麼多,應該還有上升的空間。我看這塊地裡的玉米,顆粒一般,想來當初用的種子也普通;還有就是植株之間的距離過小,應該是為了多產,才特意種得這麼稠。但是看著土壤的色澤和鬆散度,估計稠是稠了,肥力卻沒怎麼跟上。”
姚懷瑾點點頭,說:“人幾乎每年都有增加,地卻只有這麼多,也難怪有人想多種多收。尤其是那些地少,甚至是沒有地的窮苦人家,為了生活,只怕巴掌大的地方,他們都能給種得滿滿當當的。”
李小嬋點點頭,憂慮地說:“話是這麼說。但是不同的種子,對植株的間距都有自己的要求,若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