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矛盾。”一個又一個響亮的名字響起,而一個接應一個的人抱拳和玄影他們三個人寒暄道。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在一一自報家門之後,玄影他們三個人很快的便進入了正題。玄影他們三個人來到了地心八十層,遇到的是偉大的文革前輩,要考驗的自然是文化有關的知識,在地心之谷裡的考驗不外乎文考和武考兩種,所以玄影他們也是做足了很多的功夫的。
一開始,玄影他們就被魯迅提問了什麼是阿Q精神?對於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許多的人都十分的熟悉和欣賞,而對於阿Q精神,也是許多人都熟知的,但是對於阿Q精神的品評卻是褒貶不一的,但是無論阿Q精神是好是壞,他都是人類史上無法避免的存在。
所謂的“阿Q精神”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賤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
在玄影說出了自己對阿Q精神的解釋之後,魯迅也沒有說些什麼,只是默默地退居後邊,讓其他的守護者繼續提問,在魯迅提問之後,接著便是郭沫若的提問,郭沫若好像沒什麼心思考驗玄影他們三個人一樣,只是簡單的問過自己寫過一些什麼作品,郭沫若就沒有再詢問玄影他們了。
而郭沫若的代表作其實有很多,主要有:詩歌:1、天狗2、筆立山頭展望3、鳳凰涅槃4、戰聲5、罪惡的金字塔6、天上的街市7、駱駝8、晨安9、夜步十里松原10、黃浦江口11、血肉的長城12、太陽禮讚13、春鶯曲14、鶯之歌15、立在地球邊上放號16、我是個偶像崇拜者17、詩的宣言18、爐中煤19、霽月20、郊原的青草;歷史劇本:《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嫈》《高漸離》;回憶錄:《洪波曲》;評論集:《雄雞集》;專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在回答了郭沫若的問題之後,站出來提問的人是矛盾,矛盾提出的問題是他寫的三部小說合稱的《農村三部曲》裡每一篇小說寫的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是什麼時候發表的,而聽了矛盾的話後,玄影他們三個人沉入了思緒之中,其實矛盾的這個問題並不算太難,但是也不好回答,因為想知道矛盾的這些文章是什麼時候發表的,那不是專門找過,根本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不過玄影他們在沉思了片刻之後,就做出了回答。
茅盾的這三篇小說,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鬥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村變化和農民覺醒的全過程,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因此,這三篇小說也是姐妹篇,合起來稱為“農村三部曲”。
《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寫的是清明節後所發生的事情——老通寶在這一個月時間裡,經過“大緊張,大決心,大奮鬥,同時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獲得了蠶繭大豐收,可是賣繭所得卻還“不夠償還買青葉所借的債”,結果氣得生了病。
《秋收》,發表於1933年4月、5月的《申報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寫到六月底,“春蠶時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寶的頭腦裡蓬勃發長”;他設法賒來豆餅施肥,全家沒日沒夜地車水灌溉。又經歷了許多緊張和奮鬥,到秋天,終於見到稻下垂,又獲得了一個好收成,可是結果米價飛跌,又白辛苦了一陣子,又背了一身債。
《殘冬》,發表於1933年2月《東方雜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