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來接迎。
估計也是知道賑災之事耽誤不得;所以這些官員極為配合,很快就將各項政令發了下去,同時賑災物資也源源不斷被送往受災之地。可就在祁煊等著預備倉調糧之時,卻遇到了阻礙。
無他;當地官員接到調令後口口稱是;可在將糧食往外調出時;卻一直推諉耽誤。
大昌朝全國各地八百多處糧倉;又分京倉、水次倉;以及地方倉,京倉專司軍隊餉糧、官吏祿米,以及皇室宮廷享用;水次倉則是轉運各地輸京糧食的臨時用倉;至於地方倉又稱常平倉,平時除了用來容納稅糧,每年每個地方倉還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糧食,就是為了處理及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例如賑濟、例如平糶。
平糶指的是朝廷對糧食市場的一種調控,在市面缺糧糧價上漲之時,將所儲備的糧食按作正價放入市場,壓低糧價,以免糧賤傷農又或是糧貴傷民。
根據不同府、州、縣,各有不等的儲備數目。按照朝廷對這兩地常平倉的估算,應該可以提供用來賑災的米糧,可如今到了地方,只有極少個別的常平倉按令往外調糧用以賑濟,其他地方卻一直沒有動靜。
祁煊身處開封,鞭長莫及,只能一面下令訓斥,一面就拿附近的地方倉開刀。
首當其衝的就是禹州的廣積倉。
這禹州的知府也是個光棍的,一見祁煊帶著人來,當即就摘下官帽跪地求饒。
聽完他的敘述,祁煊才知道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原來禹州官員貪濫無厭,上面貪,下面人也貪,上下勾結,狼狽為奸。朝廷政令每年各個地方的常平倉,必須儲納一定數量的糧食,可這些糧食卻是常年不動的。每年都是新糧下了換舊糧,糧食這東西經不起放,所以各地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找個糧價合適的時候,將那些放了兩年以上的陳糧賣出去,換上同等數額的新糧。
世人都喜歡金銀之物,誰也不能免俗,白花花的糧食放在那裡,眼睜睜看著放成陳糧,市價立馬跌了一半不止,免不了就有人動了心思。
時下有冰炭孝敬火耗錢的約定俗成,這也是為官者除了俸祿以外,其他可以撈油水的地方。
要不說千里做官只為財呢?皆因裡頭的油水太多!
鑄銀有火耗錢,這個朝廷是預設的,糧食自然也有糧耗的折損。例如,地方每年交給朝廷的糧食肯定不能是舊糧,因為糧食交上去幾經輾轉,還指不定變成什麼樣。所以朝廷有政令,交上來的糧稅必須是新糧,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地方欠收。
糧食在經過儲存、搬運、輸送的過程中,不可預料之事太多,肯定是會有損耗。而地方不能交舊糧只能交新糧,那些舊糧總不能扔了,逢封災荒之年,可以拿出來賑濟。可若不是災荒之年,這些糧食就需要處理。而陳糧誰都知道會折價,這也算在糧耗之列,朝廷會根據當地前一年的情況,給出一個折損數額。
所以明明當年的新糧可以買一個很好的價錢,為什麼要等它放舊了,再去折價賣呢?
於是這糧倉中的糧便被人動了。
起先只是從中撈個差價,後來是撈著撈著就忘了,只能拆了東牆補西牆,糧倉的糧越補越少。若是換成平時,自然沒事,反正寅吃卯糧都習慣了,朝廷若是有人下來查,找個時間補齊也就罷了,可誰曾想今年竟碰到了洪患。
朝廷肯定是要賑災的,賑災肯定是要開倉放糧。可糧食從哪裡來?大家都知道,所以在祁煊到了開封時,禹州當地牽扯進去的官員個個自危,急得都快火燒眉毛了。
火燒眉毛也沒用,平時撈銀子的時候幹什麼去了?將糧食補齊才是正經!可如今境內哀鴻遍野,誰這個時候會將糧食放出來,沒見那些米鋪糧行都關門了嗎?拿著銀子都買不到糧。
至於治下一些富戶地主們,都抱著手裡的糧食想發黑心財,也是知道這群人完了,不想從中再填了這黑窟窿,對求助上門的官員俱都託詞不見。
早先個個趾高氣揚的官員們,現如今成了人人皆避的過街老鼠,這也是禹州知府霍明渡會作出這番姿態的根本所在。
糧食補不上,跑是跑不掉的,就看上面人怎麼處置他。當然,也少不了剩下的那群人。
一看最上面的人都主動請罪了,下面的也個個都坐不住,膽子小點兒的,自己來找了祁煊,膽子大點兒的,還在做困獸之鬥。
不過祁煊是誰,來之前就心中有數,在見到偌大的糧倉中只剩了幾十袋子已經發黴的陳年舊糧,早已是怒火中燒。二話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