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幾分鐘後,李子誠便出現在連雲港的街道上,只是一個靜靜的走著,在身後十幾米開外的位置,跟著幾名便裝保鏢。
在高大的法國梧桐樹下,身形高大迫人的李子誠此時的神情是躁鬱不安的,焦切不安的目光,不時的看著路兩側的那些建築,此時這座城市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在街道上,隨處可以看到揹著步槍執勤計程車兵,現在的連雲已經進入了戰時狀態,此時這裡正在準備著一場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的城市保衛戰。
“起來,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
沿著人行道行走的時候,一陣熟悉的歌聲傳入了耳中,順著那歌聲傳來的方向,李子誠朝那裡走了過去,是夫子廣場,此時夫子廣場上早已是一片人山人海,德華大學和連雲港十三所中學的青年學生以及市民正在舉行集會。
他們唱的歌是從廣播中學會的歌曲,聽著這熟悉的歌曲,站在廣場外圍的李子誠只是沉默著,這是自己剽竊的那些歌中的一首,歌不過只是工具,一種烘托氣氛的工具罷了。
宣傳鼓動離不開音樂,同樣也離不開榜樣人物,在過去的近一個月中,透過廣播、報紙的刻意宣傳,江蘇陸軍的官兵成為了英雄,成為了榜樣,與中國傳統的“好男不當兵”的宣揚不同,在官方的宣傳之中,江蘇陸軍的軍人,被比喻成這個民族的脊樑,這個國家尊嚴的悍衛者,他們高於世間的一切,當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義無反顧選擇戰死沙場,軍人才是真正的國民榜樣。
或許一開始時,他們很難接受,但是透過刻意文字宣揚,在某種程度上,在膠澳浴血奮戰的軍人,變成了“最可愛”、“最可敬”的人,而正是透過那些經過修飾的英雄言詞,甚至遺書,有意的向民眾灌輸一個意識——以死在戰場為榮,以病死為恥。
儘管現在只是一個開始,但很多時候,有一個開始也就足夠了
“應該建一座忠烈祠”
突然,李子誠的心下冒出這麼一個念頭來。
忠烈祠,在現在的中國,並沒有一座屬於軍人的墓地和紀念館,在中國的文化講究“一將功成萬骨枯”,在這個念頭浮現出來的時候,李子誠的腦海中不禁想起百年後的一個質問,那些已逝的勇士,抗戰八年中作為民族英雄,戰死的數百萬普通士兵的墳塋安在?被荑平了、被推倒了,被歷史遺忘了。
而在國外無論是軍人墓地或是紀念館能起到強化人們信念的作用,它要比一般的政治教育強百倍,能jī起人們的尚武jīng神。在後世,當國人因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而憤憤不已的時候,有幾個國人曾去參拜中國的抗戰烈士?
二戰時日本軍人在離別時一句常用的口頭語就是:“在靖國神社相見”,對他們而言是一種jīng神追求的力量,而在戰後,一代代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對日本人而言,又未嘗不是一種愛國教育。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為國捐軀的英雄是“生命的頂點,也是光輝的頂點”,他們值得享受到人間的最高尊崇。
而且要是建一座紀念館的話,那麼後世人看到在紀念館有家族的長輩,那一定是家族追求的目標。中國人有尋祖之俗,如果兩個家族的後人其先人在一個紀念館,或在一個山上,那麼其凝聚力,其親情,其為國效力,要比幾百次的教育會要實際的多。
修一座忠烈祠
未來那座忠烈祠,不僅是一座軍人的魂歸之地,同樣也是一個愛國主義的教育中心,幾十年後,如果有一代中國人在戰場上能喊出“忠烈祠相見”,那這個國家才真正改變了
在心下作出決定的時候,李子誠的神情變得極凝重,絕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如果想改變一些傳統,就必須要用新的傳統代替舊的傳統,要想樹立尚武jīng神,就必須要讓人看到英雄的地位是崇高的。
忠烈祠只是其中的一步,以後還有……要好好的規劃一下,要改變這個國家,就必須要從思想上作起來。
而事實上,教育才是改變一切的第一步,一直以來,隴海鐵路沿線教育界,都享受著最大範圍內地自由教育,而作為投資者的自己鮮少干涉教育事物,那些教育家們在這裡推廣軍國民教育,於是路警總隊便依照他們的要求向學校裡派出軍官、士官。
而中小學的教材,在這個時代每個民營出版機構都是可以自編教材、自辦發行的。各種教材可以在市場上自由競爭,由學校、教師進行自由選擇。真正好的教材最後還是會得到認可,雖然競爭jī烈,真正被廣泛採用地無非是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