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發展於胡虜,代表胡虜文化的佛教沒有半點好感。
西遊記把佛教捧到了天上去,拿給嘉靖看的話,起到的,只能是負作用。劉同壽當然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雖然還沒想好如何安排對方,但他確信,把這位大神留在身邊,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看來,有必要跟那位白鹿翰林聊聊了。
鼓樂聲中。劉同壽思來想去,千念百轉,終於,讓他捱到了百官入殿,跟皇帝互動完畢的一刻。鼓樂聲稍止,大明首輔張孚敬面帶微笑的從奉天殿中走出。將雙手捧著的那個精美的黃色冊子展開,朗聲道:“諸位貢生聽宣!”
最後,也是重要的一刻到了,眾士子都鼓足了精神,凝神靜聽,一個字都不想放過。連心神不屬的劉同壽,也有點小激動。
嘉靖十四年,是明朝紹興府文采大興的一年,三鼎甲中,三據其二,取進士者更數以十計,佔了總名額的一成有餘!數百年的文才鼎盛,由此而始!
不過,如今有了劉同壽這隻大蝴蝶,將翅膀扇了又扇,扇得不亦樂乎,卻不知會造成多少效應。實際上,這種改變已經露了端詳,餘姚的十八學士,就變成了十九個,誰知道後面還會不會有進一步的變化?
對此,劉同壽既忐忑又期待,感覺複雜得很。
“……皇恩浩蕩、開科取士,為國掄才,出身莫問。今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試結束,由陛下策試天下貢士,欽賜一甲進士及第三名,二甲進士出身九十五名,三甲同進士出身二百二十七名,如下……”
張首輔不知自己的得意門生想的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他依照慣例,稍作停頓,用威嚴的目光在人群微一掃視,覺得情緒醞釀已足,這才緩緩道:“殿試一甲第一名……韓應龍!”
“一甲第一名,貢生韓應龍覲見……”
話聲未落,響亮了無數倍的回聲便已響起,那是兩邊充當儀仗和傳聲筒的大漢將軍們。巨大的聲響化成了洪流,在殿前〖廣〗場上回蕩不休,連再次響起的鼓樂聲都被壓住了。
金榜題名,貴為魁首,無疑是無比激動人心的一刻,但韓才子畢竟不是普通人,他眼神中雖也流露出了〖興〗奮和激動的情緒,但卻絲毫沒有失態,沉穩的走出人群,向張首輔躬身一禮,然後步履從容的跟在了負責引導的鴻臚寺官員身後。
這番做派,不但使得其他進士心折,連張孚敬都是微微頷首,在心中大加讚歎。其他不論,單說這份沉穩,就已經足夠成為愛徒日後的助力了。
“一甲第二名,孫升……”
同為劉同壽很倚重的左膀右臂,孫升表現出的,又是另一種風格。只見孫才子昂然而出,銳氣十足,狂喜之下,依然掩飾不足他身上那股銳意進取的鋒芒。
一盾一矛,自家徒兒的眼光當真不差。張孚敬愈發的欣慰了,一個好漢三個幫,想在朝堂上混出摸樣來,光有皇帝的寵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有得力人物的幫襯。
自己宦海沉浮這許多年,聖眷極隆,然而最終僅能求個全身而退,缺乏的,就是得力的助手,這是血淚教訓啊。還未出仕。羽翼已成,至少在這一項上,自家徒兒已經青出於藍了。
“一甲第三名,吳山……”
唱到這個名字的同時。張孚敬在心中便暗歎了一聲。老朋友的這個弟子,與自己也有半個師徒的名分,可最終卻是選擇了和自己分道揚鑣。
排除掉劉同壽那個意外因素的話,會試的章程,和從前並無二致,前十名的卷子,都經過了皇帝的親自批示。狀元韓應龍。以扣題精準,文采出眾而取;榜眼孫升,說仁及禮,氣勢昂然,甚得皇帝嘉許,因而取之;而吳山,皇帝的批示是:敬為心學之極!
張孚敬不是很拘泥於門戶之見,對王守仁。乃至其流傳下來的心學也沒有偏見,但桂萼和王守仁的恩怨卻是眾所周知的。作為桂萼的弟子,吳山選擇在會試中以心學立論。本身就是一種明示,他要跟桂、張一派劃清界線了。
可惜了……
吳山此人工於心計,擅長謀算,若是能安於從屬地位,不失為一個強有力的臂助。怎奈他心氣高了些,又只擅謀人,從不huā心思審視自身,經常專注於一些小計謀,而忽略了大局,最終也不過是個馬謖罷了。
相較於前面二人。吳山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只能用悲憤來形容。大概算是有史以來,最不情願的一位探huā郎了。
連負責引導的那位鴻臚寺官員都有些犯暈,探huā雖然比狀元、榜眼差了點,但好歹也是三鼎甲,有資格出承天門正門。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