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誇獎孩子不要過分——高爾基教子藝術
高爾基(1868…1936)是聞名世界的文學巨匠。這位生於木工家庭,從小當過學徒、碼頭工的大作家,也許是因為童年到處流浪,嚐到了人生最底層生活的滋味,所以他對孩子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有一年,高爾基在義大利的一個島上休息,10歲的兒子跟著媽媽來看望他。高爾基見到兒子特別高興,他除了給他講自己的童年,鼓舞他好好學習外,還領他在休養地幫助有關人員打掃衛生、擺弄花草。兒子學著老花匠的樣子,在父親窗前種了許多花。後來,兒子走了,花也開了。高爾基看著怒放的鮮花,心裡甜滋滋的。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中講道:“你走了,可是你種的花留下來了,我望著它們,心裡想,我的好兒子在島上留下了一樣美好的東西——鮮花。要是你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是多麼愉快呀!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給予遠比索取更愉快。”
當孩子做了很多好事,表現出智力非凡的時候,高爾基的表揚方式更是耐人尋味。
一次,他會見一位年僅9歲的小詩人。這是個長得漂亮而結實的男孩。他在高爾基面前朗誦了他寫的詩歌。詩歌語言流暢,感情飽滿動人,這使高爾基十分驚異。他從內心喜歡這個聰穎的孩子。然而在告別時,高爾基卻沒有過多地誇獎他,只是對孩子說:“學習吧,不要太累了。要記住,你還是個孩子啊!”
在高爾基看來,對於孩子的才華,如果過早地給予“一片讚揚聲”,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而言過其實地對孩子過分“讚歎”,更是有害的。因此,對孩子抱著愛護備至而又十分嚴肅的態度,這對於每一個家長都是一個十分有益的啟迪。
善於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
——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之琢磨心靈,有如雕塑術之將大理石雕塑成器。
——愛迪生
子女教育,一般人常有謬誤。對女兒之教育專注意其身體,忽略其精神;而對兒子則忙著修飾其精神,而忽略其身體。
——休謨
適度——最好的藥劑。
——諺語
再哭,就不和你住一起了
——前蘇聯勞動勳章獲得者柳鮑娃夫婦的教子藝術
曾被授予蘇聯勞動勳章的柳鮑娃夫婦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女孩也叫卓婭,男孩也叫舒拉。因為舒拉小,又是男孩,父母對他有點偏愛,有什麼要求,遇到什麼矛盾,大家總是讓著他點。久而久之,舒拉養成了“任性”的毛病,有什麼要求得不到滿足或是沒有依他去做,他就倒在地上大聲號哭起來,直到別人服從他、滿足他的要求為止。
一天,舒拉要在午飯前吃粉羹。按照常規,粉羹是在飯後吃。因此,父母沒有答應他的要求,他便馬上大哭起來。父母見他又哭鬧了,認為這樣下去不行:一次遷就,只能為以後更大的哭鬧創造條件;多次遷就,甚至會使孩子的壞習慣鞏固起來,大了以後很難改變。於是夫婦倆互相使了個眼色,決心好好治一治他。
柳鮑娃夫婦見舒拉哭,立即離開了屋子,只把舒拉一個人留在屋裡。舒拉只顧哭鬧,沒有留意爸爸媽媽是否還在,還是一個勁兒地哭,並且不時地喊道:“給我粉羹!”“給我,我要粉羹。”可是,和往常不同,這次沒有人答話。他抬起頭來向周圍看了一遍,一個人也沒有。哭了沒人聽,他也就不哭了。過了一會兒,他用木片堆東西玩了起來,等到父母回來,他又要哭。於是,父親嚴厲地對他說:“如果你哭,我們就把你一個人放在這裡,再不和你一起住了。”舒拉見父母這次不但不遷就他,還批評了他,也就不吭聲了。
還有一次,舒拉在哭的時候,偷偷透過手指縫看父母對他是否同情,卻發現父親照常看書,母親照常在批改學生作業,誰也不理他。他就像沒有發生過什麼事一樣,止住了哭聲。
碰壁幾次,舒拉哭鬧的毛病很快改了。父母深有體會地說:“孩子哭鬧是個惡習,克服得越早越好。克服晚了,教育也就困難了。”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是它的果實是甜的。
——J.P.遜
放縱子女不教育,到時後悔只好哭。
——諺語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的愛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馬卡連柯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