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欣賞了會,東家開始逐一品嚐三道菜:先是薯泥,然後是茄子,最後是魚,吃完後閉目沉吟半晌。方開口道:“好,好,好!我也嘗過不少吃食,薯蕷,茄實,魚均是常見菜餚,但見你的做法是我平生未見,味道也是奇佳。尤其這魚,竟然吃不出半點的泥腥味,還另有一股說不出的香味,調料簡簡單單幾樣,做法不同竟然能做出如此美味來,實在是好啊。”
其時,唐人炒菜並不知道放酒,別說唐代了,就是王況所在的後世,很多家庭炒菜都不知道適時放些米酒會更香,原因是米酒裡的一些成分會和熱油反應生成一些芳香脂類,會使得菜餚更香,尤其是控制好酒的溫度,量和放入的時機後,那味道的差距可以說是天差地別。因此上,某種意義上來說,光掌握了用米酒的技巧,那麼距離名廚已經不遠了。後世有個很著名的菜佛跳牆,作為國宴的一道菜,師傅做出的很好吃,而徒弟嚴格按師傅說的去做,卻怎麼也做不出那種味道來,後來在師傅的啟發下,才發現是放酒的時機和酒的溫度不對。王況也是在聽說這個故事後,自己在做菜時實驗了無數次才掌握其中關節。
現在聽到東家這麼說,王況明白幾乎可以說是酒的功勞。因為這個時代並沒有味精,而普通人家也並不能奢侈到用雞湯來提鮮。可以說,唐時代的菜餚和後世的菜餚比起來,鮮這個字是遠遠不如的。好在王況自身就不愛用味精,他都是用各種其他方法來增加菜的鮮味。在他看來,好廚師是不屑於用味精的,靠味精做菜的廚子是遠不夠資格稱為廚師的,僅能稱為匠而已。
“不過,我看哥兒做這三道菜下來,也是吃力,恐怕讓你再做幾道菜也不是能夠吧?”東家稱讚完王況後轉口又說道。
“東家明鑑,小子年紀尚小,而前段時日又大病一場,如今初愈,這三道菜下來,小子已經很感吃力,確是無法再做更多的吃食了。”見東家這麼說,王況也明白了,人家招的是這客棧的掌勺師傅,那一天到晚下來,少說也得做上上百道菜,不是他現在這個才十來歲年紀的身軀能吃得消的。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不過,有一事老朽冒昧想問下,不知……?”東家有些猶豫。
見那東家自稱老朽,王況心裡一樂,這東家看模樣,也不過才四十來歲的年紀,竟然稱起老來,不知道是想倚老賣老呢還是這是時代的人都是這麼稱呼的。換過無數工作,見識過各色人等的王況不禁心中暗暗提防:“東家請說。”
卻是王況有些誤會這東家了,這東家考慮的是這吃食做法均是各人不傳之秘,晉隋唐年間一直到後世,很多大廚都是父傳子,子傳孫代代這麼傳下來的,有的甚至於只傳一子,代代單傳,為的是獨家密技不至於擴散開來。甚至在王況以前的後世,很多名菜或者說某個烹飪手法一樣都是大廚們的不傳之秘,輕易不肯告訴他人。想要學得還得備上萬分大禮,拜在門下,師傅還要考察多年,覺得中意了才肯相傳。王況在後世時,只是自己喜歡吃和做吃的,也很喜歡讓朋友們分享他的成果,甚至他還曾經在某知名入口網站上開過一段時間的個人專欄,得空時總會寫些自己做菜的心得。實際上王況並沒真正接觸過廚師這個圈子,所以也就沒什麼秘技自珍的想法。他現在想到的是怕這東家懷疑起他的來歷來,畢竟,一個十二歲的乞丐竟然能做出美食來,這事本身就實在太妖孽了。
“不知哥兒師承何人?請別誤會,絕沒有打聽來你師門之秘的意思,只是想……”那東家思索半天,實在是不知該如何啟齒,琢磨一會,乾脆直接說:“老朽從哥兒先前處理食材的方式,尤其是在水中刨薯蕷皮的方子前所未聞卻又管用,再者是後面烹食手法也是新奇,滋味上佳,想必皇宮內的御廚也不過如此,因此斗膽想請哥兒留在我這客棧裡,平時也不用哥兒做什麼,只要哥兒願意偶爾指點一二,當然,若有涉及哥兒的師承之密,也決不勉強,不知哥兒意下如何?”見王況一臉迷惑,不等他答話,趕快又接下說:“老朽也這裡也向哥兒做出保證,並由在場的王師傅,祝四娘子,孫掌桂及牛娃子明證,他日哥兒在這客棧呆膩了,願意另謀高就,老朽也絕無二話。若哥兒願意留下,則所有待遇均與掌勺師傅一樣。”
閩人素來淳樸,且這東家少年時也曾走南闖北,見識過世面,別看王況目前景況不好,但以王況剛剛露的一手就絕不會是池中之物,以他一個小小建安城的客棧老闆斷不可能留得住王況長久,但王況只要能在客棧多留些時日,那麼客棧日後的發達也是可以預見的。他也深知與其等到日後王況發達了再來交結,還不如趁王況目前落迫的時機示好的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