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戶進行調查,如果群眾反映有違反紀律的情況,部隊必須把責任人叫回來賠償並道歉。一天上午,宣傳幹事追到佇列裡,說四連二排昨天住宿時把房東家的鋤頭弄斷了,要趕緊派人回去賠。
劉春雷問是誰幹的,大家都搖頭,說我們挑水、掃地、睡大覺用不著使用鋤頭,那老鄉肯定是在訛人呢。劉排長也就不理睬這事了。
團部總支書記張存有在村裡等了好久也不見二排的人回來,只好自己掏錢賠了鋤頭,氣呼呼地追趕隊伍。
部隊仍在行進,路邊有個小孩,張著嘴瞪著眼看騎兵,傻呵呵地看呆了。大劉覺得挺好玩,掏出顆玉米粒順手丟過去,沒想到正巧扔進他嘴裡。那孩子一驚慌就吸進了氣管,差點沒憋死。孩子家長圍著八路軍又哭又鬧,恰好被趕回來的張存有看見,總支書記氣不打一處來,當即就罰劉排長去了炊事班。
據說,步兵的人被罰去炊事班,乾的活是背大鐵鍋。騎兵不用背鍋,劉春雷要乾的活是擔水磨面。到井裡擔水和推碾子磨面都是最重的家務活。過去北方人說“缸裡沒面打婆娘,甕裡沒水罵漢子”,表明這活確實沒人愛幹。
村裡的水井是公用的,要排著隊一桶一桶地提。有的地方乾旱,一口井老深老深,半天搖不上一桶來,等得不耐煩了先去趟茅房,蹲夠了出來一看:咦?那傢伙還在那裡搖轆轤呢!
第二十三章兵強馬壯(4)
磨面也是這樣,全村就一個石碾子,白天老百姓要用,部隊只能晚上磨面。戰馬是不能幹這活的,全要靠人工,轉得頭暈眼花還磨不出一斗面。你想,全連那麼多人,一天得喝多少水、吃多少面,真是累死人。劉春雷打小就沒幹過這種活,才幹了一天就琢磨著要換個工作,上灶做飯去。
那時候,河南老百姓的家裡是“一天兩冒煙”,可部隊不同,一日三餐。早飯喝“糊塗”。這“糊塗”也叫“倆頭”,因為端著飯碗低頭一看,清湯寡水,能照見人腦袋。午飯吃“疙瘩”,晚飯喝麵湯啃窩頭,一般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一個星期吃一頓“高頭飯”,也就是小米乾飯加上點菜澆頭,如果能再配上碗蒸菜,有鹽有醋有豬油,大夥簡直就高興壞了。像電影裡演的炊事員擔著肉包子喊開飯,八路軍那時沒見過。
不過行軍打仗的時候,伙食確實好一點。好在哪裡呢?早上加幾個菜饃,晚上面湯改麵條,中午沒變化。不過窩頭做得比平時多,可以管飽,有時還有菜窩頭,於是不餓的人也揣兩個,留著慢慢吃。
劉春雷畢竟是在正規飯館學過的,懂得配菜,試著做了一頓,戰士們反應不錯。於是免去了其他苦力活,專做菜饃菜窩頭。這菜窩頭之類的東西,就是在麵粉、高粱、玉米麵裡頭加上些紅薯、蘿蔔、南瓜、葫蘆、豆角之類,使它變得很大,吃起來有味;看上去也挺好,其實不頂餓。
做菜饃必須有菜,劉大廚子拎著兩個大筐出門了,正琢磨著先上哪家去訪一訪,迎面跑來幾個小孩。於是就問:“小孩,你們家有新鮮菜嗎?”
“有啊,要多少?”
“把這兩個筐裝滿。”
小孩各自跑回家了,大劉就坐在旁邊等。不一會兒,娃娃們來了,搬個南瓜放進去,看看不夠又去抱葫蘆,再瞧瞧還是不滿又去拿別的,一直到把兩個大筐填得嚴嚴實實才住手。
劉春雷問:“多少錢?”
“不知道。”
劉廚子也不知道,只好去問炊事班長。班長看了看,說給一塊大洋吧,孩子們拿了錢高高興興地跑了。為什麼要給大洋呢?因為這裡是游擊區,給邊幣等於是欺負小孩,人家沒法用嘛。
第二天一早,小孩們又哭哭啼啼跑來了,說是錢不見了。原來一塊大洋沒法分,他們就把它埋到河邊灘地裡,還做了記號。沒想到,晚飯後騎兵去刷馬,把那一片踩得亂七八糟,於是錢就找不到了。劉春雷陪他們到河灘去轉了一圈,還真是難找。眼看部隊就要開拔了,只好偷偷摸出一塊大洋,說:“在這裡了,拿去吧。”
其實那是他自己的補助費。在當時,傷員歸隊後可以享受一段時間的營養伙食,如果不吃小灶,就可以換成錢。
小孩欣喜地接過大洋,看一眼,嘴又撅起來:“不是這個,我們那個比這個大。”原來這光洋有大小之分,袁大頭、孫小頭,雖然價值一樣,但外表個頭不同。
“都是一樣的,沒關係。”
“不一樣,就要大的那種。”接著孩子就哭起來。
哎呀,沒辦法。只好回去找遍全連,好不容易才換了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