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沒有俯衝轟炸機可用。之前他不斷地打報告要求為海軍航空兵研製新式俯衝轟炸機。可這些報告遞上去之後要麼石沉大海,要麼被海軍高層以軍費有限給堵了回來。而這一次,有李曉峰幫他說話,海軍老古董們想堵上他的嘴是不可能的。
“艦載戰鬥機、魚雷機、俯衝轟炸機以及艦載水上偵察機都必須更新,現有的技術裝備已經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海戰了。海軍應該在未來五年內更新航空裝備,越快越好!”
隨著李曉峰一錘定音,海軍航空裝備的更新是大勢所趨,不過在具體的細節問題上還需要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在研製什麼樣的新式戰機上,海軍航空派內部也有爭論。
一部分人認為現有的伊15和伊16效能就很不錯(在當時那個年代,紙面上的效能確實算不錯),認為航母上的戰鬥機完全可以用伊15和伊16的海軍版。
不過李曉峰卻不喜歡這種搞法,哪怕這種搞法能很快得到新式戰鬥機,也更加經濟,但他就是不喜歡。
在一艘航空母艦上裝備兩款戰鬥機,這不是有病嗎?一直以來李曉峰就對空軍的思路很不看好,按照空軍的想法伊15偏重於盤旋格鬥和伊16的速度更快用於截擊,這兩種戰機搭配戰鬥將完美的應對任何挑戰。
可實話實說,這麼搞真心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更何況在伊15和伊16生產的初期,因為M25發動機生產不過關產量也極其有限,只能先用功率更小的M22湊合,結果導致飛機效能下降很多,根本就形不成所謂的配合作戰優勢。
而且伊15和伊16的設計師波利卡波夫設計的飛行器都特別擅長摳資料,波利卡波夫在蘇聯航空業比較落後的前提要趕超世界一流水平,不可避免的就要犧牲一些效能,也就是俗稱的走偏鋒。比如說伊16,這貨一度是當時世界上飛得最快的戰鬥機,但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操作性很不理想,躍升時很容易進入螺旋,新人往往很難操作好伊16。
不光是伊16,後來以波利卡波夫伊200為底子設計的米格1和米格3都是那種某些效能相當理想(比如說速度),但是操作效能相當差的飛機。
反正李曉峰是不喜歡伊16上艦的,本來艦載機對飛行品質要求很高,而且在航母上起飛降落都面臨極高的風險,再給弄一個操作困難的波利卡波夫飛機,那畫面真心是美得不能看了。
李曉峰更傾向於重新設計一款真正的艦載戰鬥機,而不是撿空軍的破爛,而且空軍也沒有破爛可撿,因為伊15和伊16發動機國產化還沒有徹底搞定,而且產量有限,根本就輪不到海軍惦記。
李曉峰更想要的是一款基於法國12Ycrs發動機設計的全金屬單翼戰鬥機,“新的艦載戰鬥機最大飛行速度不得低於450公里每小時,機翼必須能夠摺疊,擁有良好的飛行品質……”
說實話,當李曉峰說出他的要求是,包括蘇霍伊在內的海軍航空派臉色並不大太好,因為某人的要求太高了,比如第一條450公里的最大速度,這尼瑪在1934年就不太容易實現,因為歷史上1935年投產的伊165型最大速度不過454公里每小時。而且某人對飛行品質尤其是戰機的起降性要求非常高,這就進一步提高了難度。
甚至連波利卡波夫都對這些要求大倒苦水,認為某人是存心難為他,不過最後老設計師還是接下了這一挑戰,而讓李曉峰沒有想到的是,最後完成的新式艦載戰鬥機給了他一個驚喜。
不過這是後話暫時不提,因為關於艦載戰鬥機的爭論只是當時的一個話題而已。需要設計的新式艦載機還包括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在這兩個方面爭論依然很多,而且還牽扯到了軍方以外的部門,比如說外交人民委員會。
代理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聽聞到海軍新式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招標的訊息之後,第一時間就給了列寧建議:“完全可以從美國採購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據我所知,美國政府也有這方面的需求!”
李維諾夫說的是實話嗎?確實是,歷史上1934年6月美國政府開始招標T4M魚雷機的後繼者,並最後於1936年選定道格拉斯的XTBD1勝出,當年二月就下了114架的訂單,而這也就是後來的破壞者魚雷機(TBD1)。
不光是魚雷機,美國政府在1934年11月也選中了諾斯羅普公司的俯衝轟炸機方案,在1935年XBT1原型機交付海軍試飛,1936年9月,BT1進入海軍服役,之後繼續發展成了BT2。當諾斯羅普公司併入道格拉斯公司之後,更名為SB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