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慷勇醭雋斯丶�緣囊徊健�
當然,這種改造中也不光是好訊息,壞訊息也有一堆。首當其衝的就是裝備問題。哪怕經過李曉峰的努力,蘇聯的工業化程序比歷史上快,工業能力也比歷史上強,大量的新式武器裝備也提前進入紅軍服役。但是必須要看到蘇聯的工業基礎還是薄弱的,爆發式的快增產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是裝備的質量相當的不穩定,技術力量雄厚的老廠生產出的產品跟1929年之後新建的新廠生產出的產品截然不同。相當一部分新廠工人和技師技術水平差,經驗又不足。比如車里雅賓斯克的坦克裝甲車輛生產廠生產的B2柴油機及變速箱,壽命普遍只有哈爾科夫那邊的三分之二。
更可怕的是可靠性真的毫無保證,比如烏克蘭方面軍機械化步兵19師反映,變速箱平均無故障週期只有區區十個小時。在1939年組織的一次野外拉練中,剛剛跑了三十公里,該師一半的坦克不是趴窩就是拋錨。剩下的那一半也是走走停停,五十公里之後,又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因為發動機過熱或者變速箱滑油耗盡停了下來。整個一百公里拉練下來,僅僅只有六分之一的T34堅持到了最後。
請注意,這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根據烏博列維奇走訪部隊的統計結構,全軍已經服役的2000輛T34中,完好率僅僅有35%。絕大部分T34都飽受變速箱故障困擾,坦克兵們只能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湊合著用。
當時烏博列維奇很無奈地向軍委承認:“T34坦克的效能是先進的,但是因為過於先進,而我們的工業能力有限,導致了一系列的麻煩。其中變速箱的問題最為嚴重(哈爾科夫和列寧格勒產的變速箱其實也相當的湊合,可靠性和壽命不咋地,只不過車里雅賓斯克的更糟糕而已)。從技術部門的反饋看,徹底解決變速箱的問題,需要時間,恐怕一到兩年之內都不會有大的改觀。總裝備部經過充分地研究和討論,在現階段唯一能給出的建議是:給每輛T34配兩套變速箱……”
這個解決問題的辦法確實是有夠蛋疼的,不過這也不能怪烏博列維奇不是,工業水平擺在這裡,他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變速箱的問題,比如北方工業生產的T54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可靠性和壽命雖然沒辦法跟歐美的同檔次產品相比,但是比蘇聯還是強了一個層次的。而且北方工業為了這次世界大戰做了充分地準備,花費巨大的財力培養出了大批優秀工人技師,而且生產線的生產能力也足夠強大,完全可以提供給紅軍更好的產品。
那總裝備部為什麼沒有大規模採購呢?原因很簡單,一個是面子問題,畢竟北方工業是芬蘭的企業,堂堂大蘇聯連撮爾小國都趕不上,這也太丟人了。其次,烏博列維奇還是想給國內更多的機會,機械加工這個坎必須得邁過去,誠然北方工業現在能提供更好的產品,但總不能讓蘇聯完全都用北方工業的產品吧?受制於人是什麼後果,烏博列維奇太清楚了。
所以,他寧願現在痛苦一點,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也要拉昇國內機械加工的水平,從長遠來看,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應該說烏博列維奇還是很有遠見的,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因為他給了國內機會,咬牙撐過了這個陣痛期,才讓蘇聯的機械加工水平有了質的提高。
這還僅僅是裝備這一項的問題,和裝備上的問題相比,更嚴重的是蘇聯糟糕的人口素質問題。雖然從建國開始,在列寧和托洛茨基的堅持下,開展全民教育和掃盲工作。但是時間畢竟還是太短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想要徹底扭轉這一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整體而言,紅軍戰士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再加上種種俄國式的陋習,比如說酗酒,再加上戰鬥種族的暴脾氣。反正紅軍戰士們跟德國鬼子相比,顯得很糙。尤其是為了備戰,從1938年開始紅軍進行了一輪大規模擴充,從100個師的規模滾雪球一樣擴充到了300個師,這種爆發式的擴充,雖然數量很客觀,但戰鬥力真心是沒辦法說。
根據特里安達菲洛夫的觀察:“新擴充的部隊幾乎沒有多少戰鬥力可言,絕大部分戰士僅僅接受了三個月的最基本軍事訓練,僅僅會走正步會打槍……至於基層指揮人員,因為快速擴充,其素質也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排長和連長都是剛剛從軍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只具備有限的軍事素養,而且沒有多少戰鬥經驗……至於中層指揮人員,他們的經驗沒有問題,絕大多數都是經歷過國內革命戰爭的老兵,他們不懼怕打仗,甚至對未來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