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工程師就回憶本國戰艦的工藝一塌糊塗,鉚釘沒打結實,新船就四處漏水,鍋爐材料不合格,導致故障百出。總而言之,日本海戰俄國人輸得那麼慘,除了戰術和人員訓練以及長途遠征的問題之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造船工藝太湊合了。
雖然日俄戰爭之後毛子吸取了經驗教訓,但是薄弱的工業實力擺在那裡,短短十來年別想有什麼大的改觀。總而言之,甘古特級從設計之初就相當湊合,建造工藝更是相當的一般,可能欺負前無畏很給力,但是面對正牌無畏的時候,真心是有力不逮。
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起火的時候,二號艦甘古特號也不好受,因為天氣逐漸變壞,她那過於靠近水線的副炮炮廓幾乎就沒辦法使用了。之前一個浪頭打過來的時候船首附近的炮廓就大量進水,因為來不及關閉炮廓,一個沒跑掉的可憐蟲竟然被活活淹死了!
實際上副炮沒辦法使用還只是一個小問題,就甘古特級那16門120毫米副炮只能給敵人撓癢癢,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真正要命的還是主炮的不給力,怎麼不給力呢?精度太差了!
三聯裝主炮確實看上去很好很強大,看上去火力超群,但是為什麼海軍強國英國和德國之前都沒有采用呢?反倒讓義大利、奧匈帝國這樣的二流貨色搶到了前面?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英國人保守,而德國人盲從嗎?
肯定不是,因為三聯裝主炮在當時確實是有問題的,因為身管之前的間距太小(肯定比雙聯裝的小),齊射時三門火炮產生的炮口風暴會互相干擾,導致炮彈的準確度大大降低。在沒有發明延遲擊發裝置之前,這個問題幾乎是無解的(除非放棄齊射)。
而英國人對精度很重視,一番實驗之後就暫時放棄了三聯裝炮塔,而俄國人因為追求火力密度(在日本海戰中吃虧的教訓),毅然決然的就當了小白鼠,所以甘古特級看上去火力很強大,但實際上犧牲了精度。
所以從炮戰開始,甘古特級別看打得風風火火,但真心沒啥建樹,基本上就只能當聽炮仗了。總而言之,他們對英國人的威脅不大,反倒是英國炮手打得很準,勝利的天平不斷地向他們傾斜!
而這裡又不得不指出甘古特最要命的問題所在了,這艘船的總體佈局很成問題,四個炮塔一線排開,船首船尾各一個,後煙囪兩邊各一座,可以說整條船百分之九十的長度都被炮塔和輪機艙佔據了,簡而言之,這樣的佈置方式大大拉長了防禦面積,在噸位的限制下,必然只能削減裝甲厚度。
這也就是為什麼甘古特兩萬多噸的排水量只有區區229毫米主裝甲的最重要的原因。到了甘古特的改進版瑪利亞皇后級時,俄國人為了增加裝甲不得不削減了鍋爐艙的數量,就那防禦也不過是德國戰巡的水平。
而且,像甘古特這種佈置方式更要命的是大大增強了被彈面積,只要任何一處中彈都有可能導致這艘船完蛋。就比如現在,當馬來亞號的穿甲彈命中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船身中部後煙囪附近時,要命的情況發生了!
這發穿甲彈輕而易舉的撕開了229毫米的裝甲,一頭撞進了鍋爐艙,瞬間這裡就被摧毀了,高溫高壓的蒸汽馬上就向兩座炮塔方向湧過去,幾分鐘之後鍋爐艙的大火還沒有撲滅,三號炮塔裡儲藏的發射藥就因為溫度快速上升而發生了爆炸。
用甘谷特號艦長奧諾普科夫的話說:“一個火球從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中部衝了出來,就像一道撕破天空的閃電……瞬間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就斷成了兩截,我不得不命令立刻轉舵,以避開她頑強挺立在海面上的艦尾……”
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帶著一大半水兵沉入了冰冷的波羅的海,而就在她的姊妹艦目睹這一切還目瞪口呆的時候,打擊是接踵而至。奧諾普科夫很快就中招了,聲望號準確的擊中了他所在的司令塔。250毫米厚的裝甲完全不能阻止對方的穿甲彈,劇烈地爆炸後,彈片橫掃了整個艦橋。奧諾普科夫本人也被彈片削掉了一條大腿,暈死過去的他再醒過來時正和滿面煙塵的水兵一起擠在救生艇上,他的座艦甘古特號也步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的後塵永遠的留在了波羅的海松軟的海底。
空中的蘇霍伊完全目睹了這場“屠殺”,他再也顧不得觀戰,單槍匹馬的就殺入了戰場……(未完待續。)
540海戰(5)
多年以後連蘇霍伊自己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時,也有些莫名其妙,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會腦子發熱,畢竟他駕駛的不過是一架既沒有魚雷也沒有航空炸彈的雙座偵察機,根本無法對海面上的巨無霸們造成任何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