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干擾吊艙,沒有干擾吊艙甚至拒絕升空執行任務。有一個資料也能說明電子干擾吊艙的成功,在使用QRC160A1電子干擾吊艙之前的六個月,美軍被擊落了72架F105,而在使用吊艙之後的六個月,哪怕是北越的防空導彈數量直線上升,美軍依然只損失了23架F105。
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除了說明電子戰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闡明一個觀點,先進的戰術思想和先進的武器同樣重要,光有後者,前者跟不上也是白搭。
要知道,美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進行了卓越的電子戰,並編制出了一批相應的戰法。在對德日的戰略轟炸中,美國空軍可以說經歷了全面的、高強度的電子戰。但就是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下,在越戰中美國空軍的飛行員對電子戰的重要性認識依然很薄弱,其觀念之陳舊令人咋舌。
《美國電子戰史》的作者阿爾弗雷德。普萊斯在總結道:“不管電子戰在任何關鍵時刻的作用有多麼巨大,不出十年,就會出現一大批相信靠飛機效能和駕駛技術就能保證飛機生存的新一代傻鳥飛行員。”他又道:“經過一定時間,陸海空三軍的組成將會發生重大變化,有經驗的老一代人已經退休或轉到其他工作崗位,沒有機會再使用他在戰鬥中獲得的知識。而代替他們的人,除非參加戰鬥,否則就根本不會擁有這些經驗!一切又都要從零開始!”
請注意,這還是代表了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帝,蘇聯又是個什麼狀態?實話實說,除了李曉峰為首的一批高層重視電子技術的發展,大部分中低層,尤其是那些基層飛行員,根本就對電子戰沒有任何概念,甚至不認為這有作用和有必要!
其實電子戰並不高冷,也不是二戰中才出現,早在無線電出現不久,最早的“電子戰”就誕生了。不過這種最早的“電子戰”首先應用於商業競爭(果然還是金錢才是第一推動力)。
1901年9月,在美國舉行了公眾很感興趣的美國杯帆船競賽,當時誰能搶先報道比賽的情況,就能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馬可尼公司和美國無線電公司都與相關單位簽訂了合同,用無線電報道比賽情況。
為了搶佔商機,美國無線電公司想出了歪招,該公司研發了一款比其他競爭對手功率大許多的發射機。每隔一段時間就傳送一個長達十秒的“長劃”,這表示美國哥倫比亞號領先,而發射兩個這樣的“長劃”則表示英國帆船沙姆洛克號領先,傳送三個“長劃”表示雙方並駕齊驅。
似乎有同志說,這跟電子戰沒關係哈!別急,開頭不是說了,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發了一款更大功率的發射機嗎?電子戰的秘密就跟這臺發射機有關係。要知道,無線電火花發射機發射的訊號頻譜範圍很寬,很快就有人發現在發射電文時,訊號在各個接收機中互相干擾。
功率大的發射機天然的就比功率小的發射機有優勢,所以美國無線電公司為了保持報道領先,在自己傳送電文之後,故意繼續死死地按住發射機電源,持續的發射無線電波,這直接導致其他各家的無電線接收機全部歇菜。
而歷史上第一次在戰爭中應用電子戰,其實跟俄國息息相關。1904年的俄日戰爭中,日軍的春日和日進號裝甲巡洋艦準備炮擊旅順軍港中的俄軍軍艦。但是俄艦躲在港內,春日號和日進號觀測困難,只能派一艘小型驅逐艦靠近軍港觀測和引導炮擊。
而日軍驅逐艦第一次用無線電指示自己的巡洋艦時,就被俄軍無線電報務員截獲了,該報務員立刻就意識到了這個訊號的重要性,因而立刻開啟無線電發射機對其進行干擾。日軍巡洋艦因為無法獲得目標指示,只能盲目射擊,結果自然是沒有啥戰果。
到了二戰中,隨著無線電裝置極大的軍用價值,電子戰也就顯得越來越必要了。二戰中的電子戰首先在英德之間展開,1940年7月,倫敦大轟炸開始後,德國人很快就意識到了必須首先摧毀英國的本土鏈雷達網路。
高大笨重顯目的本土鏈雷達很快就在德軍的閃電空襲中遭到嚴重損失,眼瞧著德軍就要得逞,英國將付出慘重的代價,英國人想出了一個高招。英國人讓雷達的發射機繼續工作,讓德軍誤以為空襲並沒有奏效,連續幾次之後,德國人也就放棄了繼續對本土鏈雷達進行大規模轟炸。
實際上呢?
實際上這就是個騙局,本土鏈雷達相當一部分僅有發射機是完好的,而接收機則在轟炸中被摧毀了,也就是說這些雷達光能發射電波而無法接收,自然無法發現任何目標。
當然,德國人也不是二百五,發現用硬殺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