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多,後世的許多封建禮教此時並不存在,像是什麼“三從四德”雖然可見蹤跡,但是卻是很少有人去管這樣的東西。
這也很可能與此時的社會生產力不高有關。這個時候,良田的大畝畝產都才不足四石(1石=26400g),也就是現在的二百一十一斤。此時的戶均耕地也就四十來大畝,總產量也就八千斤左右。這還要除去租金等等各種支出,而一家至少五六口人,人均也就五六百斤糧食,勉強能達到溫飽的水平。這還要是能租到良田,不遇上自然災害。但是那時不可能都是良田,而且自然災害也是頻頻發生,而且農民對這些災害的防護能力基本上是零,也就是一遇上自然災害,就肯定得餓肚子。管子有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是最簡單的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吃飯穿衣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生在世,首要的問題是解決生存問題,只有在解決了吃飽穿暖以後,才有可能去追求其他的東西,比如追求感情上的更深層次、追求自我的人生價值的實現、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總之,人的追求是在一步步的滿足的條件下逐漸提高的。如果一個人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滿足,整體為了衣食忙碌愁苦,哪有時和精力去追求感情上的滿足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但是,對於當時計程車大夫等上層人士而言,這些是不存在的,他們之間的規矩多得不得了,簡直是怎麼複雜就怎麼做,我們的小曾炩對他們的作為就只有一個感覺:不知所謂!
幸好,曾家和這些士大夫階層不同,雖然曾家的規矩也很多,但是算起來還是少太多了,特別是其老爹曾頊算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士,這才讓他少受了很多苦。但是曾家在兩個字上的要求是非常嚴的,甚至是到了苛刻的地步,這兩個字,一個叫做“孝”,另一個叫做“忠”。》老祖宗曾子有祖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孝還好說,這是曾炩幾世都遵循的東西。但是這個“忠”卻是讓他很是鬧心,這個時候的皇帝又叫做天子,那麼這個忠自然是最終要落實到皇帝身上去了。這和他前兩世的宗旨很是不符,開什麼玩笑,這年代這麼昏庸的皇帝,老子還要對他忠,這不是當老子傻×了嗎?既然那個該死的老天讓老子來到這個時代,老子自然是要搞天搞地一番的,怎麼也得創一番事業的嘛。前世的時候,曾炩對這個時代的那些諸侯們造成的破壞是很生氣的,雖然他也喜歡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們的豬腳是非常聰明的,他自然是相信自己能找到應對的方法,所以,雖然有一些鬧心,但是卻是並沒有對他造成太大的困擾。
在不知不覺之間,小曾炩已經年滿三歲了,老爹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於是,曾頊鬧心的時刻又到了。
“孝”是曾家首重,所以曾頊最先選擇了《孝經》,可是他剛對兒子說完開幕詞,這小子就直接背出了《孝經》的全文,震得我們的一代大儒直接陷入當機狀態,而這個惡劣的小子很是滿意自己老爹的樣子,得意的笑了起來,嘴裡還哼唧著“我得意地笑,得意地笑,笑看紅塵人不老,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
可是,這個時候他笑不出來了,因為老爹的大腦重新啟動了,還伸出手擰住了他的耳朵。曾頊惡狠狠的說道:“小子,你很開心吧?”
小傢伙不敢再淘氣,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
曾頊又改了一本書,這一次是《禮記》,誰知,這小傢伙才看見書頁上的名目,又是直接把全文都給背了下來,讓曾頊鬱悶的想揍人。之後,曾頊又拿出了《詩經》、《尚書》等等經典,可是這傢伙都是一樣的做法,看見書名後就直接開始背書!曾頊不知道的是,他這個兒子完全就是一個妖孽,在他不在家的時候,已經把家裡面的所有書籍都翻遍了,別說這些儒家經典,就是他收藏的其它學派的書籍,也是一本都沒有放過。對於家裡收藏有其它學派的經典書籍,曾炩還是很意外的,他一直覺得曾家一直是儒家嫡傳,自然是應該獨尊儒術的。他不知道的是,曾家的確是儒家正統,但是曾家是直接師法孔子的儒家,是相容幷包的。孔子曾經向很多的其它學派的人請教,他曾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比如說我們知道的,像是老子、師襄子等。
儒家,只不過是經過兩個所謂的“大儒”,其實是半吊子的董仲舒和朱熹之後,特別是朱熹的所謂完善後才完全的變得面目全非,而那種面目,正是曾炩前世的時候見過的那種。現在曾炩看見的,卻是真正的,原滋原味的儒家學說。
曾頊見自己實在是交不了自己這個兒子,也很是無奈。他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