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斷面明顯分成三層,至少已經過兩次停爐和補爐,補爐的材料與耐火磚所用材料相同。根據出土的遺物推測,對於這樣大的熔爐,當是半連續操作的,每過一定時間,出一次鐵水,澆注一批鑄範。當熔鍊過久或鑄範已畢需適時停爐。這說明漢代工匠已很好地掌握了熔爐的操作程式。漢代鑄造技術,在戰國時代鑄造鐵器和銅器的技術上又有所發展。這時鑄造所用的範有泥範、陶範和鐵範,特別是鐵範的使用,使鑄造鐵器的質量及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從南陽瓦房莊發掘出的各種模及範來看,其工藝過程大致如下:制模工人就地選取黃粘土,羼入35%左右的細砂,加水調泥,製成模版,然後精工細雕地挖模面,按照嚴格的尺寸要求,塑制不同模面上的各個部位的形體。模面制妥後,塗上塗料涼幹,這是首先的必要的制模工序。在澆鑄之前,先合模,糊加固泥,再將鑄模送入窯中烘烤,到一定溫度之後停烘出窯,乘熱澆鑄鐵汁,在澆注時將澆口、冒口注滿鐵汁,以適應模腔收縮的需要。待鐵汁在模腔中凝固到一定程度之後,開啟加固泥,脫去泥模,再打掉澆口鐵,即可獲得鐵質的鑄範。然後把鑄出的鐵上範、鐵下范進行合範,再將鐵範芯插入範腔中,並用某種鐵工具將鐵範捆紮夾固,以免澆注時鐵汁的熱漲作用而開裂。合範後,也可能入窯烘烤,乘熱澆注鐵汁,待鐵汁凝固到一定程度之後,開啟鐵範,並打掉澆口、冒口鐵,便獲得產品。�鑄造技術方法的發展還表現在疊鑄技術方面。疊鑄技術就是把許多範片或範塊層層疊合起來,用統一的直澆道,一次澆鑄出多個鑄件。這種方法在戰國時已經發明(梓溪:《談幾種古器物的範》,《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8期。),它主要適用於小型鑄件的大量生產。到漢代疊鑄技術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如河南溫縣發掘的一處漢代烘範窯,出土有500多套疊鑄範,有16種鑄件,36種規格,一套範有4~14層不等,每層有1~6個鑄件,最多的一次可鑄84件,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南陽瓦房莊冶鐵遺址出土有幾件疊堆微熔遺物和三至五個“V”字形鐵犁鏵套疊遺物等,充分證明南陽是最早採用雙堆疊鑄技術的冶鐵大郡。�鑄範的設計也相當科學,範腔之間的泥層很薄,為使範面緊湊儘可能減少吃泥量,有些範的直澆口製成扁圓形,合範用的榫卯定位結構也按此原則予以佈置。範的外形與範腔相吻合,不少鑄範削去角部,使邊厚儘可能一致,不但可以減少範的體積和用泥量,而且使散熱更加均勻,提高鑄件質量。�範芯的製造,除自帶泥芯外,形狀簡單的用泥條捺入芯座內。複雜的,如車(車口)泥芯,用泥質對開式芯盒製成。南陽瓦房莊發現的東漢時期多堆式疊鑄(車口)範,範塊採用對開式垂直分型面,兩堆鑄範共用一個直澆道,使金屬實收率更高,澆注時間更少,說明疊鑄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基本單位和物價
長度:
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裡=300步,1步=6尺
1引=2340厘米;1丈=234厘米,1尺=23。4厘米;1寸=2。34厘米,1分=0。234厘米1丈
1裡=420米,1步=140厘米
重量:
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
1石=29760克;1鈞=7440克,1斤=248克;1兩=15。5克;1銖=0。65
容積:
1斛(石)=10鬥;1鬥=10升;1升=10合,
1合=2龠;1龠=5撮
1斛=20000毫升;1鬥=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1龠=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1石米=18。5公斤,1石穀子=14公斤,1石大麥=13公斤,1石小麥=13~~14公斤
面積:
東漢1小畝=100步=196㎡,東漢1大畝=240步=470㎡,1畝=666。6667㎡,
1畝=1。40東漢大畝=3。4東漢小畝,
1東漢小畝=0。4167東漢大畝=0。2906畝,
1東漢大畝=2。4東漢小畝=0。7096畝
———
田地房宅:
膏腴良田=畝/1~1。2萬錢
中等土地=畝/1000~4000錢
邊塞、荒漠、貧瘠土地=